“不理论,只感觉”系列之许尔纯
(艺术家许尔纯)
由于某个机缘,我参加了在四川成都许燎源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23“物感星丛”双年展,这是许燎源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双年展。这次双年展规模很大,大约有200多位艺术家数百件作品参展。除了少数几位以外,大部分都是我不认识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都各具风貌,充满活力,说是闪烁着的“星丛”,也不夸张。由于我此次参展的作品是一件有时间跨度的现场创作作品,可以说是在参展艺术家中,我应该是去展馆次数最多的,停留时间也是最长的,对展览也相对比较熟悉。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我的作品附近,有两件雕塑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年轻艺术家许尔纯的作品。初见这作品,似是两件抽象的现代雕塑,形式感很强,很漂亮。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些作品还存在着抽象以外的某种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耐人寻味。
大多数人在看艺术品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很像,这个不像,这个是什么,这个不是什么”,“这件作品表现了什么,意寓了什么,象征了什么或者联想了什么”,无论是东方传统艺术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是西方传统艺术中的写实力量,似乎都在说一个“像不像”的问题,前者是意味上的像,比如“意象”,后者是视觉上的像,比如卢浮宫里海量的写实肖像画和风景画。
到现代主义之后出现各种“不写实”作品,包括个人表达、批判、象征、表现、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似乎也在说一个“像不像”的问题:情感的像不像、思想的像不像、情绪的像不像、哲学的像不像、梦境的像不像,等等。
许尔纯的这两件作品,一件是很单纯的“折叠”,流畅圆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它像个波浪或者像个其它的什么。另一件是很单纯的“凸起凹陷”,晃眼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像一座在沙漠中的古城,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但是他并非是刻意去做一个抽象的波浪,或是要做一座“意象”的古城,做的仅仅是这个“折叠”和这个“凸起凹陷”。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怎样去欣赏并理解这样的作品呢?
艺术作品似乎始终在担当一个媒介的作用,把艺术家们理解的和认为的“像”以不同方式展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是印象派以光和色彩去还原他们认为的“像”(真实),立体主义从多种角度去还原“像不像”(真实与否)。另外就是把艺术家的各种看法想法观念(各种他们思想中认为的像或真实)通过作品为媒介传递出来,通过某种符号或氛围比如蒙克的呐喊,夸张的大嘴、战栗的天空,或者是达利、马格里特那种梦幻中或想象中的场景,还有那些叙事性很强的像电影或小说那样巨大篇幅的画面,还有那些与现实发生关系的批判性或反思反映性质的各种类别艺术形式。
许尔纯的这些作品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像”(真实)?表达某种观念?或者在象征什么?或是一种批判?表达一种主题?一种诗意?感觉都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个“波浪”应该更激烈一点或更加舒缓一点才对,那个“城堡”应该更高大更突出一点才明确。简单地说,他没有去做一个现有的(包括想象中的)东西,而是做了一个“物”或物本身。
有趣的是,这同一件作品,换个观察角度,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比如“城堡”(暂时这样称呼),当观者的距离很近,角度放低,“城堡”就“像”一座座的山丘了。如果在很低的角度拍摄视频,还会产生一种犹如在山峦之间飞行的感觉。那个“波浪”作品也是,如果去近距离看局部,会发现它又是幽长的隧道,通往不知道在何处的远方。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感觉。换一个人,可能感觉完全不同。
在成都许燎原博物馆的《物感主义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挖掘人与物在非功能关系的自由嬉戏中互动感染的力量,保护‘物’在被尊重、看护、养育前提下的焕发和开放,让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与人的自由嬉戏中持续地葆持、开新和出场……”我不想阐述某个理论,仅仅只是说一种个人感觉。目的是想让那些对艺术不太了解的人多一种去欣赏艺术和理解或感觉艺术的参照,尽量说得简单容易一些,尽量不去搬运那些晦涩的词汇术语,不然会让那些本来都具有艺术感受力的观众越来越糊涂,反而失去了他们生来就有的感性或感受力。
许尔纯是一个非常年轻而且面貌丰富的艺术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等,尽管他目前还处于求学阶段,但是他的作品少有那种学生式的生涩,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和完整。许尔纯应该正是应用了“物感主义”表达方式,他没表达任何象征意义,而是创造一种对象本身的直观力量。如同纯音符,do re mi fa so la xi ,它们本身不具备情感,被音乐家“随手一扔”,就具备了感性的色彩。不表达任何诗意、象征和主题,是“物”本身的感性力量。作品本身就是物的感性盛开,感性力量的盛开生命感,艺术家躲在里面,一种奔腾澎湃的感觉正在涌现。
李放 2024.3 成都
(图片均为许尔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