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琴值多少钱?】
前不久和几个好友讨论了一把吉他卖几十万合理不合理这个话题。
其实对于比较了解的人士来说,这谈不上是一个话题,因为他们都明白这些琴的含金量。但是对于一般不太了解的朋友来说,一把琴卖几万几十万,纯属诈骗,不就是几块破木头吗?在小琴行里,最贵的才八百呢。
这就和画画一样,很多人也不理解,你不就在张破布上涂点颜色,还卖钱?还卖那么贵?何况,你搞艺术,还要钱,还吃饭,成何体统。长期以来,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家画画就是天经地义拿来送给他的,艺术卖钱,纯属财迷心窍,天理不容。
最早接触吉他是在80年代,那琴,那手感,真是可以拿来练鹰爪功,声音可以和欧阳锋媲美,那不是拿来玩音乐的,是练绝世武功的。后来上美院,认识几个弹古典的同学,玩的都是老x棉,毕业后我也花巨资买了一把,算当时比较好的,指板也是刷油漆那种,时间长了油漆被磨掉,特别有练成九阴白骨爪的感觉。
真正对吉他有所了解,是和吉他制作家郭玉龙先生通信。记得当时已经对自己练九阴白骨爪的琴很不满意了,碰巧又在《吉他时代》上看见了郭先生正在推他的“大师”牌吉他,就冒昧地给他写信,请教了很多关于吉他制作方面的知识,材料、工艺、风格,等等,郭先生一一解答。后来收到了郭先生寄来的琴,第一感觉是惊艳,声音也和之前的琴不可同日而语,这把97年的网梁解构的琴至今我还时不时拿出来玩玩,玫瑰木的香味依然会从音孔里散发出来。
关于吉他制作,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关于威廉斯的纪录片,里面有一段是威廉斯驱车去到森林里拜访制作家斯摩曼,第一次感觉到乐器制作家的状态丝毫不亚于艺术家,斯摩曼老头(或许那时他还不算老)介绍网梁解构时的那种认真表情以及他听威廉斯试奏琴时的眼神,清澈得像个孩子。
除了这个在澳大利亚的老头,还有一个德国的老头,叫达曼,他们的琴都很贵。他们是现代吉他的两个开创者,一个是网梁结构,一个是双面板。传统吉他的音梁多为扇形结构,斯摩曼给改成了网状的而且加了碳纤维增加强度,双面板就是面板由两层极薄的木板组成,中间夹了一层碳纤维增加强度,面板的厚度给减到最大程度,从而音量剧增。当然厉害的吉他制作家不止这二位,很多传统琴状态也是想当惊人的。
这类琴价格都比较贵,显然不是几块破木头拼装一下就完事了的。这些可以卖几十万一把的琴,一般一年只能做出来几把,而且是制作家一生呕心沥血长期钻研的结果,其中一些还具有开创性或集大成的历史意义。据说达曼一年只能做出五把,而且和斯摩曼一样,都具开创性。这和艺术家有点像,现在拍卖会上的天价作品,大多具有开创性,这样的艺术家大多处于艺术史的某个节点,当然,那种胡乱炒作到天价的不算。
有一个故事,具体记不得了,大致是这样的:一个画家给国王画了张素描,十几分钟就完成了,索价一袋金币,国王问道你只用了十几分钟,凭什么要一袋金币,画家答,为了这十几分钟,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每一次有人问我画一张画需要多少时间,我真的很头疼,一张画或一件作品,涉及的东西太多,真不能用花了几天几小时来衡量,这和刷油漆还是有区别的。艺术的问题更复杂,不再多说。
一年只做五把,干嘛不加班加点拼命干,自己忙不过来找小工来干,干出来全是钱啊。如果这样干,就和行画差不多了,几十百来块的油画,全是这样干出来的。
有些人认为手工琴太贵价太黑,艺术家的画也太贵太黑,音乐老师的课时费太贵太黑,完全不合理。呕心沥血的手工琴贵,批量的包包窗帘贵不?从小放弃一切普通小朋友的快乐玩命练琴的老师学费太黑,能比上一个村级小贪官黑不?吭着馒头喝凉水扛着冻创作的艺术家卖画太黑,能赶上那些个啥啥啥黑不?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我认识几位国内的吉他制作家,他们的琴各有特点,价位也有区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做吉他这事特别喜爱,这和画画一样,要不是真喜欢,是不可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下去的。
吉他制作家一诺王俊国的工作室离我在北京的工作室很近,我没事就跑过去玩,在充满玫瑰木特殊香气的房间里喝茶聊天,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唯一遗憾的是,这小子不是美女。哈哈。
备注:图片均为李放作品,也很贵,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