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自古圣贤巍然伟岸,他们用智慧涵养群生,用言行孕育文明。
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孔老二人堪称思想巅峰,他们的相逢相知,更铸就了两座不朽的精神高峰。
岁月沧桑,时光荏苒,然孔老的至理智慧却终久熠熠生辉。
01
上善若水 谦逊为德
三见之一开篇,孔子尚未名垂青史,却已慕道好学。彼时老子已隐居终南山,淡泊宁静。
一日,老子携道入周宫,借文津阁物外之谈,寓哲人之辞,指点孔子方向。
"你为何不能效法水的德行?"老子拈来这句似是而非的话语,孔子不禁一怔。
"善行的巅峰就如水,沁人心脾而不矜夸,滋润众生而无私欲。"
老子娓娓道来,语重心长,"它居于众生所避之地,却更加贴近大道,这是谦逊的真谛。"
孔子听罢,豁然开朗。
只见老子形神俱足,如饮醍醐,慷慨陈词:
"江河之所以成为万川之王,全因谦抑温文,知进而不知退乃成大过。”
“水为物质世界最软弱之物,却能穿石破釜,柔能克刚。无形无声的力量往往胜有形有为的张扬,这是道在温润中显现的奥义。"
孔子点头感慨:"世人热衷攀高驰骋,惟水卑之无疆;众人渴望安逸,惟水处险而无所畏惧;世人矜矜自爱清冽,惟水游移污泥而永不骄纵污浊。水这善行众生常而不讳的品德,便是至善之极则!"
水虽贤德非凡,却从不将自己老师自居。
江河潺潺终日往来,终其一生唯水而已,此乃道之所在,方为善之至境。

两人于是将杯重重干了,相视而笑,今日一见,可谓受益匪浅。
02
顺应自然 任其自在
光阴荏苒,十余载后,老子归隐桃花源,孔子已声名远扬。两人在苦县的曲仁里小驿重逢。
这一次,话题离经叛道,围绕"人道自然"的哲旨铺陈开来。
"天地周流行,日月不居,四时运行,万物互生。这便是自然大道的真谛,并非人力可以左右。"
老子开门见山,"人的生死荣辱,也皆循此规律而已。"
孔子正待反驳,就见老子神情非常自然,大有说服力:"鸟自在飞翔,鱼自在逆流,草木可吸风露,饮啄所须。这并非刻意修为,而是遵循本性而已。孔丘,宇宙间万物自有其天职,何必人为强求?"

孔子默然良久,似已心有所领:"那您是否认为人亦应遵本然,不矫揉作伪?"
"正是如此!"老子神采飞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便是自然之道。若舍本逐末,制造重重假象,岂非断送了生机?人固应心无旁骛,率性而为!"
孔子听罢,一时难以抉择。老子却已施施然离去,只余淡淡余音荡漾在古驿小径。
03
道在纤毫 悟需自得
虽未契入自然之道的彻底,但孔子终成了当世学宗。
而老子已久不复现世,久而久之,孔子越发思念这位恩师。
于是,孔子毅然远涉漠漠黄河,来到老师的破旧草庐。
果不其然,老子安然自在。孔子殷勤问安,久不见,当世如何了?
"我生当世,其道不眷顾。"老子摇摇头,却不以为意,"此乃天道玄机,你当诚心体会。"
孔子一怔,但随即心领神会。
"夫道远矣,愈往愈远,而人生天地间,应如何参详旁通?"
"此话从与,且听余一阐教证。"
老子环视四野,一派祥和,谆谆善诱:"阴阳之道高深莫测,人眼耳难尽且;求之若求有形之物,殊为外行!道在纤毫,观之不见,聆之不闻,惟有直心体会,方能心领神会。"
"然则我等又当如何自修?"孔子诚心诚意,殷殷而问。
"心心念之,体体求之。"老子摇曳白发,慈颜相视,"若能内心有所觉悟,日后必能理解彰显。"
孔子听罢,触景伤怀,久久不能平复心绪。
"大道涵盖天地,洞彻阴阴阳阳;体物而微,无物不包,无物不被遗落。"老子缓缓而吟,韵味入心脾,"
但愿魔障消弭,有朝一日,君必可以体证玄机。"

孔子拜伏在地,心怀戚戚。直到日薄西山,他始而挺身而起,遥遥望去,老庐早已无人。
孔子因而探赜索隅,终摸路大道。
及至临终眼前,那番往事犹历历在目,二人谈兵的点点滴滴也终于豁然贯通。
尔后,孔门遗训,思想大成,而以儒道并重的包容视野,直抵千古万世,熠熠生辉。
好文推荐
▽▽▽
人过四十,莫管二事,人过五十,莫理二人(精辟)
“人走霉运,必有征兆”:做人,若遇到这几种怪现象,要小心
层次很高的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放弃上岸后,他们的人生怎么样了:人生并不只有一条路
“人过六十六,四地绕着走”:这4个地方少去,老人才会有福气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不是勤聚会、常帮忙,而是这几句话
“人有贵相,一看便知”:自带贵气的人,这三个特征藏不住
沉得住气,才能成大器(深度好文)
顺其自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深刻)
《人民日报》金句:与人相处,请记住这三句话
▲欢迎「关注」、「⭐星标」本公众号▲
▲点「在看」是对他人的尊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