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宣布不会“台独”,民进党的神主牌破功?



民进党主席赖清德5月16日阐释“务实台独工作者”的定义,称自己主张的是两岸“互不隶属”,台湾已是“主权国家”,因此不必另行宣布台湾“独立”。
台媒报道,在台湾政治大学周二举办的“青年与主席有约”活动中,有学生询问赖清德有关“务实台独工作者”的主张会否让美国担忧其“台独”色彩时,赖清德则反问,“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台独、然后美国就不支持?”
赖清德解释,务实就是根据事实。事实上,台湾有土地、人民、主权、政府、定期改选的组成政府服务人民,所以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必另行宣布独立。他主张的是“两岸互不隶属,中华民/国台湾的未来要由2300万人决定”,而不是外界宣称的要宣布“台湾独立”。
1
其实,在2017年刚刚接任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时,赖清德也有过类似表态。面对国民党“立委”质询,他回应,大家都认定民进党1991年的“台独党纲”主张“台湾共/和国”,但没注意到1999年民进党所谓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已提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名字叫“中华/民国”,未来前途由2300万人民决定,特别是前主席施明德早就公开宣布,民进党如果执政,不会对外宣布“台独”。
面对这段话,最尴尬的应该是蓝营。比如,早前国民党“立委”郑丽文说,“台独”是个假议题,所以她当年退出民进党。然而,当“台独”开始从政治分离转向承认现状,再用过去“正名制宪”的标准检验是刻舟求剑,不仅是窄化了“台独”的定义,也回避了“独台”理论,即以“中华民国”这一外壳形成所谓“特殊国与国关系”,在岛内社会已经被普遍接受。批判基本教义派,不代表拥护统一,台湾的政治走向仍然没有脱离李登辉路线的影响。
而话术的变化更不代表民进党神主牌的破功,也不会损害相关人士在“台独”选民中的政治“诚信”。当岛内很多人把“一边一国”当成 “完成式”,除了少数民进党元老对于不能达成“台独党纲”的目标仍耿耿于怀,再谈追求“台独”,即便在绿营选民中,也并不执着于分离主义的表现形式。用“捍卫本土政权”取代追求“独立”,已是民进党和绝大多数支持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赖清德所谓的“不会宣布独立”,只是再次印证随着分离主义特征的改变,民进党的“实质台独”路线已臻于完善,为了避免重蹈陈水扁激进“台独”的覆辙,他们一方面是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及“维持现状”包装“台独”,一方面又极力将两岸关系置于区域体系之中,企图借助外部势力挟洋自重,保证台湾“安全”。种种作为当然不是改弦更张,而是对分裂目标的持续推进。假如认为这代表民进党神主牌的破功,实则是默许了当前的“独台”现状。
2
当“独台”论述跨越蓝绿成为岛内主流,对应的是统派的式微。回顾台湾近代以来的历史,在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区域霸权、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统派本来有着为宽广的论述空间与历史根基,但今天的统派作为一个派别,在岛内的政治格局中已经没有舞台,现存的力量对于为何要统一,统一又为何有着不容置喙的正当性却甚少有人着墨。在此,引用学者汪晖在2014年的一段话:
狭义而言,所谓“统派”就是在台湾岛内主张祖国统一的政治力量;就广义而言,“统派”是二十世纪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追求中华民族解放的大潮流的余脉,其在岛内政治格局中的力量虽弱,却与两岸及世界各地支持中国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人们声气相通。在这个意义上,“统派”虽然构成复杂,却可以视为20世纪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有机部分。我们不能像现在一些流行说法那样,将“统派”的式微解释为现有政治格局中某种派别的衰落,而应将其视为一种总体格局发生巨变的症候。
显然,今天部分岛内人士并未从上述角度理解“统派”为何衰落,即使他们主张统一,理由多半停留在“两岸和平”、“不要战争”、“让台湾人过好日子”“台独不代表台湾人民”等等,但这些因素并未形成有力的论述,对“台独”主张更难以构成挑战。而源自大陆内部的变化也对当前的两岸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样引述学者汪晖的一段话:
从中国大陆内部来讲,社会主义政治运动所寄托的是一个解放的理念,这个解放是通过阶级、工人阶级、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民族解放这一系列的政治构成来实现的.....而所谓“解放台湾”,在原来的政治结构中是建立在以上这些政治范畴之上的。对于大陆而言,台湾问题当然是一个严重问题,但大部分人只是在主权问题上理解它,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是上述政治问题的衍生物。
正因如此,两岸之间这三十年来并不缺乏交流互动的经验,更不缺乏在历史、文化、血缘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但这些互动与联系却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变化,导致推动统一进程面临重重挑战。当早有大陆学者敏锐地点出当中的困境与矛盾,有人至今迷之自信地认为这仅是交流不够,并将此称之为两岸差异美;还有媒体人告诫大陆民众要理解岛内的现状;更不要说每当出现围绕“统独”议题的网上交锋,一些人跳出来谴责大陆民众的举动总比台媒还积极。比如,早前某台湾艺人因“国手”争议被质疑,部分舆论开始批判大陆网友不理性,但一年后当有台运动员穿上大陆队服不够“台独”而被取消“国手”资格,这些理中客又都成了失语者。
在这些现象背后,除了对于统独问题的复杂性缺乏理解,根源更来自伴随政治实践的转变,部分精英人士政治观的变化。在他们看似“极度包容”的表象之下,实则是自身对于体制乃至道路探索的怀疑与拒绝,而比起岛内统独力量的消长,这种转变更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
郭台铭金门宣言是马英九两岸意志的延续
侯友宜称台独违法,但反独在岛内已日渐空洞化
当狐狸忽悠大陆?当独台“疑美论”与台独合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