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狐狸忽悠大陆?当独台“疑美论”与台独合流



今年年初,民进党主席赖清德公开提出“不能让有心人散播怀疑美国的言论,甚至成为社会主流共识”,“这对台湾非常不利”。这番“倚美”表态引起争议。不久前,岛内有多位学者发起成立“反战声明工作小组”并召开记者会,历数美国军事干涉和经济制裁对世界多地造成的危害,主张台湾不能成为“美国霸权的跟班”,牺牲自身安全。
1
针对岛内出现看似与台当局针锋相对的声音,有家台湾媒体在社论中这样写道:
为了生存,狐狸生性多疑,机警聪敏,只因它不像老虎狮子,有强大的武力;更不像刺蝟,有保护自己的武器;为了生存,狐狸听觉细致,嗅觉敏锐,还要非常心细,有计谋,必要时会装死。这就是弱小者的生存哲学,随时保持高度警觉,不相信任何安全承诺。特别是生存在强敌环伺、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弱小者没有无限信任的条件。
这段话让人“叹为观止”,用狐狸诠释台湾在两岸中的角色,把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民族大义置于何地?若不是把自己当成中美之间的“中立缓冲/国”,又何来“强敌环伺、弱肉强食”一说?这种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定位,本身就是对两岸同属一中的变相否定。文章还谈到了国民党当局1949年以后在台湾的处境,特别提到两蒋面对美国的态度,当中称,
蒋经国会信任美国吗?美国可以信任吗?当然不会。但蒋介石、蒋经国都很清楚,为了台湾安全,为了军事防卫与国际“外交”关系,美国非打交道不可,这并不代表你非信任美国不可。恰恰是一边怀疑,一边打交道,这才是正常的“外交”。不要说美国,全世界每一个邦交国,每一个国际往来,都得如此。
对美国如此,对中国大陆也不例外。但怀疑与信任之间,如何维持平衡呢?这一点,有经验的外交家都知道,对方愈是怀疑你,才表示他对你的重视,也就是先有怀疑,开始了解彼此的立场、利害关系,然后才有真正的化解怀疑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基于此,台湾对美国的怀疑,绝对不是坏事。
问题在于,当台湾在第一岛链承担起遏制大陆崛起,阻挠中国统一的角色,在美国主导的区域性霸权体制下,根本不可能能摆脱做棋子的命运。
就像当年的蒋介石强调“汉贼不两立”,但为保住联合国席位,他还是默许了美国人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只是大陆坚持才让“两个中国”破产;即使当年蒋经国在“台美断交”前夕,从容地对来到七海寓所的驻华“大使”安克志说,这是美国对“中华/民国”的再度背叛,但之后他为了偏安求存还是要大力发展对美关系,虽然他们对美也颇有微词,但这样的“疑美”更像无奈的抱怨,对台湾而言没有自主性可谈,对两岸大局来说更是无关宏旨。
而文章中提到的“对美国如此,对中国大陆也不例外。”潜意识里是把两岸关系也当成了“国际关系”,把帝国主义的武装干预与大陆维护国家主权相提并论,这不仅是对统一正当性的否定,也是对“台独”挟洋自重的分裂行为除罪化的表现,而这种只有利害权衡的思考,更是部分人将两岸关系工具化的心理写照。
2
正如不久之前,某隶属泛蓝阵营的小党,反对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窜访台湾,该党声明中给出的理由并不是反对美国对台海事务介入,而是抱怨美国一直不肯出售台湾制空制海所需要的神盾舰和F35战斗机,不满美国逼迫台湾放弃原本的制空制海反登陆战略。
当这种声音同样是把大陆乃至统一视为对台湾安全的“威胁”。如此 “疑美”不仅不是站在“倚美”的对立面,这种又要“以武抗陆”又要改善两岸关系的立场,反而比民进党孤注一掷地倒向美国在政治逻辑上更为矛盾。
同样,在本文开头谈到的岛内学者组成的“台湾反战声明工作小组”,他们虽然提出“和平、反军火、要自主、重气候”的口号,但涉及两岸部分,这些人则认为,“中国想'并/吞'台湾,美国想牺牲台湾,没比较好”。他们“疑美”的理由,是担心美国迫使大陆出手加速统一,并将此污名为“侵/略”。
从台湾媒体的社论到岛内学者的呼吁,当这样的“疑美”没有触及统独矛盾的本质,没有对舆论、思想领域几十年来极端反G、反统一的意识形态作出任何反思与批判,在此背景下,任何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抉择,很快就会面临持不同观点者的质疑,谁才是对台湾安全最大的威胁?
显然,看似立场不同的双方却都将矛头指向大陆,足见反民进党“倚美论”声音的出现,并不能简单等同岛内民意发生了何种深刻的变化,而他们彼此的争执,也只是如何维持所谓台湾主体性乃至抗拒统一的方法差异。
3
更值得思考的是,当这种“疑美”与“倚美”的讨论,经常被台湾以外的华文媒体,以简单的二分法视为“统一”与“台独”的对决,作出过度引申解读,除了对岛内政治形势的复杂缺乏足够认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已经被动的接受了台湾问题“中美化”。
从客观看,不能否认美国是阻扰两岸关系向前迈进的最关键的外部因素,但大陆自身的发展建设和民族凝聚力才是实现统一的根本,解决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以超越美国为前提,而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盲目放大外因的制约甚至反客为主,是让自身论述统一正当性的话语权旁落。
事实上,台湾长期以来的“亲美”,只是70年来始终未变的“反G戡乱意识形态”的外显特征,纵使没有美国因素,还有与美国理念价值相近的盟友、没有盟友、还有享受殖民地现代化和蒋经国时代经济起飞的部分台湾人,自认为比起大陆更加“文明开化”的优越感,这些切实存在的亲西方、反民族、反统一的观点和局面,并不会因为美国衰落乃至中美力量的消长而自动瓦解。两岸关系的本质仍是独立存在的,当放大了美国因素的影响时,难免会对当前岛内“疑美”声音的出现也放大解读,以至作出与实际情况存在落差的判断。
此外,造成此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一些观察者习惯以台湾海峡划分彼此民意,却往往忽略“国家认同”才在是两岸的真正界线,统独问题才是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两岸同胞和少数“台独”分子之间的对立,并不存在一些台湾媒体说的两岸民意对立。
从这个角度观察,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才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主体力量与团结对象,在两岸关系中更该被视为一个整体的民意诉求。当岛内经常以所谓的“台湾民意”要与大陆讨价还价,更应避免掉入这类经过包装的机会主义陷阱,而这个陷阱就是以避免“民意对立”遮蔽统独问题,妄图让统一在和平分裂的现状下止步。
尤其可以看到,当有岛内媒体社论鼓励台湾当狐狸面对大陆,当有学者一边疑美、一边又称大陆“并/吞”并以此成立反战组织,他们对以民进党为首的基本教义派的批判造成了一种幻觉,似乎反对“台独基本教义派”就等于拥护统一。
然而,当民进党的政治人物都鲜有人标榜自己是“台独”工作者的时候,这不过是证明了“独台”,以承认现状为特征的分离主义路线,已经占据了台湾政治舞台的中心,这样的超越蓝绿,也将未来的两岸关系置于更加险峻复杂的挑战之中。
不想统一只求避战,赵少康“惦记”起了陆客
郭台铭向韩国瑜道歉,侯友宜成了深蓝唯一死敌?
侯友宜“杯水论”,折射“中华/民国”沦为台独杯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