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炮轰赖清德,“台湾不是国家”能否戳破台毒谎言


1月18日,志在2024的赖清德接任民进党党主席,重申所谓“台湾已经是Z权独立‘国/家',没有再宣布台湾独立的必要”, 未来仍会延续蔡英文的两岸路线。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受访时表示,赖清德说法很难自圆其说,没有“国家”叫台湾,而是叫“中华民国”。
这不是名词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问题。
台湾是一省从来就不是国家,除了是祖国立场,岛内现行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同样是根据“一国两区”的法理基础。
2008年马英九当选不久,接受墨西哥媒体采访时曾有明确表态。当时不只在野的民进党反弹,国民党内也意见颇多,足见岛内不少人对两岸政治定位的理解严重偏离法律定位。
但这积非成是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正是蓝绿两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8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面对墨西哥媒体采访,重申两岸关系是“一国两区”的法律定位,在岛内曾引起蓝绿共同的反弹。(台湾媒体)
如果台湾根本就不是国家,何来所谓台湾“总统”,但这一称谓也早已被蓝绿接受。
笔者此前提到过,在2013年“傅尔布莱特年度研讨会”上,马英九曾说,“中华/民国”就是众所周知的台湾,如同外界对荷兰有两种称法,无须特别注意。
更早之前的2007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区时,国民党阵营的论述是“中华/民国”与台湾已是一体,没有不承认之理。当时在胜选是唯一目标的驱动下,国民党内并没有人对此提出挑战,甚至时任“立法委员”的章孝严表示,国民党要学会不择手段。
上述主张与赖清德1月18日的讲法并不本质不同,岛内民众对于“国家”认同的混乱,也让国民党对“务实台独”路线的批判失去了力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台“立法院”通过“刑法100条”修正案,“台独”在岛内获得言论与结社“自由”,而历经李登辉五次“修宪”,透过对“立法委员”及台当局领导人产生方式的变更,更为“台独”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从去年的九合一选举观察,国民党籍的地方县市长候选人并不敢挑战“抗中保台”的政治正确,所谓“绿能我不能”本质是认可了民进党“抗中”的政治逻辑,进而希望与对手争夺此议题的话语权。图为蒋万安胜选夜发表演讲。(台湾媒体)
国民党始终回避的问题是,即便 “一边一国”或“两个中国”并不符合现行法律,但时下的台湾对于分离路线却早已没有强制力的约束,加上每逢选举为迎合主流民意,国民党并不敢挑战民进党打出的“主权牌”,很多候选人还在迎合“抗中保台”的主张,所谓“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名号之争,早已脱离了实质层面的讨论而流于政治口水。
当国民党在两岸路线上跟随民进党亦步亦趋,客观上也为后者进行“台独”策略调整提供了条件。
面对岛内民众对于“中华民国”与台湾的认识逐渐合一,早在1995年9月,当时的民进党党主席施明德就在美国公开宣称,“台湾已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后“不必也不会宣布台独”。
此一说法更成为1999年民进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的铺陈。
虽然策略改变并不等同分裂立场的实质改变,但这种淡化“法理台独”的方式也让国民党的论述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蓝绿携手拒统的背景下,正如施明德所言,“中华/民国模式的台湾独立成为岛内的主流”。
施明德在1995年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在美提出不必宣布“台独”,但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只是“台独”策略的调整,他几年前邀集蓝营学者抛出的所谓“大一中架构”,本质仍是分离主义路线,也证明了蓝绿在岛内已经走向合流。(台湾媒体)
而今面对赖清德的“台独”论述,国民党声明“台湾不是国家”看似站稳法理立场,但由于 “中华民国”的意涵长期厘而不清,岛内多数人不能意识到,它已经是在台澎金马地区不具备主权性质的地方性政权。当民众普遍将两岸在一国之内的政治对立扭曲为“国家”对立,假使国民党只想在文字表述上一争高下,不过是为“台独”多找了块遮羞布,不仅无法击中民进党的软肋,赖清德看到对手拿香跟拜可能也会偷笑。
二十九年前,李登辉的除夕谈话曾忽悠多少台湾人
《连战回忆录》谈两岸迈向深水区,正视“中华民国”是伪命题
如果蓝绿要延续两岸分裂,美国递刀子台湾怎会说不?
台湾容不下大陆的岂止是一碗螺蛳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