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7日下午16时21分,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搭乘国航CA196航班降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正式开启为期十二天的访陆之旅。
马英九此行吸引两岸媒体高度关注,也让不少人想起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一样的春暖花开时,同为蓝营重量级政治人物,同样面临台海形势的严峻,但一晃十八年,无论是台湾内部还是两岸关系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蓝绿版图消长的十八年
虽然马英九是两岸分治74年后首位登陆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但如今他为一介平民,即无公职也无党职,而当年连战的身份却是台湾最大的在野党主席,在前一年的台湾地区第六届“立委”选举中,国、亲、新三党在台立法机构中的席次过半,仍是制衡TD的重要力量。
十八年后,民进党已经在马英九卸任后的两次选举中“立委”席次过半,实现全面执政,甚至一年前,国民党的支持度都屈居柯文哲领导的民众党之后。
前不久岛内有民调显示,25.1%民众支持中国国民党,24.7%支持民进党,17.7%支持台湾民众党,4.5%支持“时代力量”,2.5%支持“台湾基进党”,有媒体惊呼国民党支持度重回第一,但事实真如此吗?
首先,国、民两党的差距只在伯仲之间,其次,排名第三的台湾民众党在成立之前,柯文哲领衔的白色力量是“太阳花学运”的产物,是与民进党结合打击国民党的重要力量。即便柯文哲之后提出“两岸一家亲”主张,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抗中保台”还是“和平保台”,只是手段参差,目的是“保台”(拒统)。
柯文哲成功收割了部分蓝绿选票,并不代表他打破岛内蓝绿二元政治结构,在是否认同“九二共识”和统独立场上,民众党在意识形态光谱上的位置更靠近民进党。岛内媒体早前报道,根据一份柯阵营核心成员的统独光谱分数调查,全部落在中间偏独,这是“蓝白合”难以成局的关键。
因此,一些蓝营媒体人所谓非绿阵营大于民进党的说法,本质是用“鸵鸟心态”面对蓝绿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民调数据也能看出,从排名第二的民进党到位列第五的台湾基进党,就支持度而言,非蓝势力已经是岛内相对的多数。
如果说这十八年来台湾有何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在蓝绿版图中,国民党已经沦为稳定的少数,在此期间,国民党还曾有过全面执政的八年,两届“立委”选举席次过半,依然没能扭转蓝消绿长的趋势,而当时的领导者是马英九。
国民党路线摇摆的十八年
十八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自重庆谈判六十年后实现第一次历史性的握手,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TD,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在“胡连会”五项基础上,两岸关系迎来转机,国民党在三年后重返执政,但八年后再度丢掉政权,蓝营内部因为失败主义的弥漫,甚至出现怀疑“九二共识”的杂音。
2019年,有参与国民党党内初选者公开称,“没有各表就没有共识”,亦步亦趋地向“两国论”靠拢,党内支持“九二共识”的蓝营天王们竟没有人提出异议,2020年国民党败选后,甚至有青年世代提出要务实面对李登辉“华/独”路线。
2020年6月,国民党改委会两岸小组历经多次开会,初步达成新论述共识,当中只肯定“九二共识”的历史贡献,称两岸要发展出共识的前提就是大陆必须先正视“中华/民国”。甚至小组成员还称大陆强调的,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是片面更动、堆叠内涵,这种罔顾历史事实的做法无疑是国民党两岸论述的倒退。
去年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访美期间,更把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称为“没有共识的共识”, 十八年后,从过去支持“九二共识”到党内开始出现种种杂音,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国民党的两岸主张依然踌躇不定。
国民党加速本土化的十八年
当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陆前,曾对负责穿针引线的原东北军将领王树常之子王冀说,我不想以一个台胞名分到大陆,而是愿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他讲出了“联共制独”,三个月后连战交棒,马英九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
隔年年初,国民党中央在具有绿营背景的《自由时报》头版刊登广告,以“台湾的务实道路”为题,把“现状”与“和平”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强调国民党主张应该维持现状。广告中称:
“台湾未来可能有很多选项,不论是统一、D立或维持现状,都必须由人民决定。”
广告引起岛内各界的强烈反应,在蓝营内部也惹来巨大争议,已是国民党荣誉主席的连战坚决反对把TD列为选项,时任党主席马英九也重申,这是外界解读有误,但从中也透露出国民党在党意与本土化民意之间的摇摆,为日后的两岸政策埋下伏笔。
相较连战时期摒弃李登辉TD路线的影响,继任者马英九展现了建构新的本土论述的决心与意志,尤其蓝营内部将2004年连宋失利归咎本土化论述不足,加速了国民党要与民进党抢夺本土话语权的进程。
2007年10月31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明年度“中心任务”文件,其中有关两岸政策指导部分,删除了“在国统纲领及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相关文字。这是继当年六月党章修正案之后,国民党两岸政策更进一步朝“去统化”调整,全力为来年大选抢攻本土票。
在此之前,国民党中心任务有关两岸政策陈述,都是以“国统纲领与九二共识”作为最高指导依据,此时,距连战破冰之旅只相隔两年半。
在胜选第一的前提下,马英九曾强调,“ 中华/民国与台湾已是一体,这是政治现实,没有不承认之理”。虽然作为一种竞选策略,目的是为避免民进党挑起统独争议,但之后的历史证明,这套思维即无法争取到TD选民也丢失了自己的基本票源,更直接对两岸关系产生冲击。
岛内“去中化”加剧的十八年
当国民党的领导者选择积极建构本土论述,预示了即使重返执政也无法大刀阔斧清除李扁时期的“遗毒”。
2008年,台湾地区迎来第二次政党轮替,此后的八年间,一方面,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启了在经贸领域交流合作的空前新局,海协海基两会共举行11次制度化协商、签署23项协议,经由良性互动累积互信,在2015年11月完成了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的会晤,把两岸关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但另一方面,国民党基于选举考虑,在影响下一代“国家”认同的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并未拨乱反正。
即便马英九第二任有意进行“课纲微调”,面对TD民粹的压力最终却选择退让,当新课纲以卑微的姿态上路,绿营执政的12个县市全部表态拒用,绝大部分蓝营县市则选择新旧课纲并行。
2016年5月21日民进党上台后的第二天,宣布将以行政命令废止课纲微调。国民党反对“去中国化”的最后抗争,以TD势力的大获全胜收场。
回首国民党重返执政的八年,因为不愿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向前迈进,对于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反中民粹压缩了岛内理性讨论的空间,导致两岸经贸交流无可避免地要遭受冲击与影响。
2014年“太阳花学运”爆发,“反服贸”风波直接摧毁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成果,马英九卸任后在《八年执政回忆录》中,将参与这场运动的人称为“让台湾停滞不前的罪人”,但当时面对假程序正义之名行TD反扑之实的暴力抗争,国民党在以绿为尚的环境下不敢祭出铁腕手段,让台议事机构瘫痪23天,马当局治理威信跌入谷底,由此奠定了民进党重返执政的基础。
究其原因,国民党虽然主张成立“两岸共同市场”,然而当部分民众对大陆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敌意,如何能在岛内产生两岸是“经济共同体”的共识,海峡对岸任何基于同胞关怀的善意,都可能因为身份认同和政治族群想象的分歧,被反中者曲解为“并吞”的恶意。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经不政的两岸路线,难以保障既有的两岸经贸成果。而面对分裂势力在岛内的日益猖獗,所谓不去碰触政治议题,本质是不敢正面迎击TD主张,当两岸政治关系的推进愈发艰难,也势必对台湾的经济造成影响,这正是国民党执政那八年带来的深刻教训。
2016年3月,在马英九卸任前夕,据台湾《联合报》当时最新民调,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上升到73%,创调查以来的新高;自觉是“中国人”的比率则持续探底,仅剩11%;反观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台湾人认同指数”一路上升,甚至快过陈水扁执政时期,岛内民众支持TD的比例则达到历史新高。
可以说,受李扁多年来TD教育的影响,去中国化趋势在国民党重返执政后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反而因为执政者缺乏铁腕手段让分裂势力的反扑获得更高的正当性,让曾经绽放的两岸曙光在连战破冰之旅十八年后,因岛内政局的变化再遇阴霾。
民进党分裂本质未变的十八年
从连战破冰到马英九登陆,与国民党这十八年来的变化相对应的是民进党的变与不变。
当年连战和平之旅时,也是陈水扁当局疯狂叫嚣“公投/制宪”的年代。2004年初,陈水扁不顾岛内外各界的强烈反对,公布了两项所谓“和平公投”的议题,执意要“公投绑大选”,在“3·20公投”被岛内民众否决后,并未有所收敛。
2007年3月,陈水扁抛出“四要一没有”,声称“台湾要D立、要正名、要新宪”。在以“宪改”的方式谋求“台湾法理D立”受阻后,又蓄意抛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
9月30日,在陈水扁的强势主导下,民进党代表大会通过了所谓的“正常国/家决议文”,“决议文”维持了两岸“一边一国”的论调,继续鼓吹“正名制宪”和“入联公投”。
虽然不直接表明要追求“国/号正名”,但指称“早日完成台湾正名”,虽然不明确提出“公投制宪”和“公投入联”的时间表,但声称“应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早日完成制定新宪法”,并称“在适当的时机举行公投”。
大陆学者分析,“决议文”绝不是因应大选的假议题,而是一出精心策划的谋求“台湾法理D立”的新伎俩。
民进党在2008年选举失利,四年后,蔡英文代表民进党挑战马英九再度落败,闪烁含糊的“台湾共识”没有取得选民的信赖,两岸关系被认为是前者迈向执政的最后一里路。
为避免使之成为选举中的负资产,吸取“两岸激进冲撞”路线的失败教训,民进党在2012“大选检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两岸政策上“不断强调务实与温和的路线”,“摆脱反中、锁/国等错误的刻板印象”。2015再次成为民进党的候选人后,蔡英文一直试图调整其两岸论述。
2015年6月3日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讲话中,蔡英文不仅表示要建立“具一致性、可预测且可持续的两岸关系”,并且提到了尊重“'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以及维护过去二十多年两岸“协商和交流互动所累积的成果”。这次讲话基本上奠定了其未来两岸论述的基础。
事实证明,这种调整只是为避免重蹈陈水扁急进TD的覆辙,延续的实则是李登辉的“实质TD”路线。重返执政的民进党更透过“文化TD”、“教育TD”全面升级,妄图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彻底否认两岸同属一中。
区别于陈水扁时代的暴冲路线,蔡英文还刻意将两岸的主要矛盾从“统独之争”转移到所谓的民主、人权之争,以“台湾价值”大搞分裂活动,这种柔性TD的操作手法,对岛内民众更具迷惑性,也让分裂意识观在岛内的社会基础持续扩大,为从根本上颠覆台湾民众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创造条件。
从 “TD党纲”到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从2007年的“正常国/家决议文”,再到2013年民进党党内有人提出“冻独”提案;从蔡英文2016年当选宣称“维持现状”再到如今以“中华民/国台湾”四处兜售TD理念。
面对大陆压力又为了蒙蔽岛内选民,民进党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将“隐性TD”与“显性TD”路线交替使用,没有最“独”,只能更“独”,无论手法花招如何变化,分裂本质始终如一。
坚持善意与统一决心的十八年
从2005年国共两党领袖确立了“九二共识”、反对TD的政治基础至今,也是大陆秉承对台宽容善意,持续深化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三通正式上路后双方经贸文教交流日益热络,陆客、陆生、陆资赴台正式成行,人员往来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更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与正面影响。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2021年两岸贸易额增至3283.4亿美元,十年间翻了一倍。
2018年2月,大陆发布31条惠及台湾同胞的措施,涵盖财税、文教、金融,医疗、影视等多个领域,加快给予台资和台胞“同等待遇”。
2019年11月4日,大陆再度发布惠台26项措施,为台胞在科技创新、5G建设、融资担保等多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同等待遇”。大陆秉承“两岸一家亲”初心,不因岛内政局的改变而动摇。
面对分裂势力谋独挑衅,大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与意志始终坚定不移。
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公布实施,当中规定“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三种情形,明晰了法律底线。十八年来,台海形势随着岛内政局变化呈现不同态势,尤其面对民进党上台以来勾结境外敌对势力,迫使大陆加大反制力道。
2016年11月,台湾未能参与在印尼举办的第85届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大会。2017年5月,台湾连续八年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蔡英文上台以来,台当局已连丢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萨尔瓦多、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共计9个所谓“邦交国”。此外,台湾在尼日利亚、厄瓜多尔、约旦、阿联酋、巴林等“非邦交国”的代表处也被迫改名。
与此同时,大陆在军事层面的动作也给岛内的TD势力以极大震慑。2016年11月25日,中国空军首次实现“绕岛巡航”,并在之后使之常态化。“辽宁”号及其作战舰艇编队也自2016年底开始在台湾以东海域以及台湾海峡数次行驶及穿越。
2019年3月31日,解放军军机二十年来首度越过台湾海峡中线上空,并进入台湾西南面空域飞行,之后针对美台勾连,不同机型的解放军军机多次越海峡中线并进入台湾西南空域。
2022年8月4日,为回击佩洛西窜台,大陆在台湾岛周边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围绕台湾岛的六个海域和空域开展,北京时间当日14时至15时左右,解放军在一小时内发射9枚常规导弹,其中有4枚常规导弹的轨迹被判断为“飞越台湾本岛上空”,震动岛内舆论。
但也应看到,当大陆对台善意与遏制TD决心不变,对照的是民进党当局疯狂操弄“反中仇陆”,岛内民众对“中国人”认同的比例持续降低的政治生态演变,只有继续丰富和优化打击分裂势力的手段,从根本上削弱TD的经济社会基础,才能因应未来两岸关系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
对台认识更加全面深刻的十八年
从连战破冰之旅到马英九登陆,这十八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波折,也让大陆对于岛内政局以及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比过去单纯的线性思维,如今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体认到,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两岸关系。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统独矛盾,国族认同问题不是一些论者说的两岸差异美,用美学视角回应严肃的政治问题,不仅是天方夜谭,更是不负责任。
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充分了解,台海局势的复杂在于既有内部矛盾,也有敌我矛盾。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必然呈现团结与斗争的不同面向,指出当中存在的对抗性矛盾,并不是否定两岸交流的重大意义。
尤其当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脱离实事求是原则,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看似忧心忡忡地得出“警惕交流无用论”结论,实则是他们在用鸵鸟心态逃避统D矛盾的本质。
更有甚者,当岛内部分舆论面对分离主义无动于衷,却将民进党谋独挑衅导致大陆内部梧桐声浪升高指责为民粹,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更加清楚看到,分明是这些人倒果为因,将“梧桐”与“和统”割裂对立起来,才对大陆民意的深刻思辨作出错误的解读。而那些抹黑者关心的压根不是统一的方法论,而是借统一的方法掩饰拒统的本色。
正如大陆学者郑剑曾在《从两岸关系现状看处理台湾问题应有的新思维》一文中谈到的,
“思考处理台湾问题固然应当顾及岛内民意因素,但还要顾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需要、两岸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意诉求以及岛内健康力量的培育。”
因此,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不是TD片言而断的岛内民意,而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4亿中国人的民心所向。
十八年前,因为这样的民心所向,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破冰之旅在大陆掀起了热潮,所到之处得到了大陆民众的热烈回响。十八年后,马英九这次的访陆之旅能否重现当年的景象,反映的仍是两岸关系的民心向背。
但可以肯定,除了对台湾同胞慎终追远表示欢迎,见证过两岸春暖花开,也目睹过“太阳花”、“反课纲”、民进党谋独挑衅、蓝绿两岸路线日益趋同的大陆民众,会更加务实理性的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深知,比起岛内的各种变化,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才是实现祖国统一最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而那些在统D矛盾面前躲闪回避,对理性爱国的民意断章取义,面对台海形势日益严峻,仍在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催眠的声音 ,必将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被奔涌向前的时代波涛冲刷得了无痕迹。
从批评抗战阅兵到被台独追杀,管中闵走不出深蓝迷途
王建煊:统一后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
忆李敖笑傲江湖,他说 “中华民国”已亡,戳破蓝绿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