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马英九呼吁倾听台湾民意,岛内可曾理解大陆的统一心声



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3月28日晚间与江苏省委书记会面时提出,希望两岸交流,要建立互信,才能避免战争的冲击,用交流取代对抗,用协商取代冲突,希望大陆方面多认识台湾人的心理状态,大家一起推动避战跟谋合。隔天下午,马英九搭乘高铁到达武汉,与湖北省委相关人员座谈时再度表示,期待大陆倾听台湾人的心声,求同存异,才能行稳致远。
1
事实上,正如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四十多年来,大陆方面不断推出各项让台湾同胞受益的政策,始终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也应看到,在台湾要求大陆倾听岛内民意的同时,对于大陆民意却缺乏深刻理解,一方面对于两岸体制差异,常常忽视大陆民间发出的声音,另一方面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又往往搬出自己的民意讨价还价。
这一点,在统一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强调所谓“台湾主体意识”时,岛内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民意理所应当,可是在回应大陆内部反对TD的声音时,又膝反射的认为,这是被官方主导或是激进民粹,甚至台湾还有人呼吁大陆有关方面介入管控。
相较之下,对于TD的声音,他们在岛内又认为是言论自由表达。这种反差的背后,也反映了部分人在面对两岸关系时缺乏足够的理性自觉。
2
回顾中国历史,即便在短暂的分裂混战期间,区域性的统一不曾中断,要求统一的呼声不曾停止。尤其近代以来,洋枪洋炮的肆虐、割地赔款的屈辱、瓜分豆剖的危机、亡国灭种的忧愤,是大陆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精神源泉。
追求两岸心灵契合,除了呼吁大陆要倾听岛内民意,台湾也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充分尊重理解大陆人民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与意志。
这也不仅仅是交流倾听的问题,背后是台湾面对大陆何去何从的认同问题;是台湾该如何理解,1949年以后两岸虽分治始终不分裂的法理问题。
对于日益严峻的去中国化趋势,更有赖负责任的岛内政治人物,从历史教育、社会舆论等方面努力拨乱反正。

追求两岸心灵契合,更需要岛内社会破除“反G拒统”的历史包袱,珍惜同胞间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改变功利化的心理状态,选择与14亿大陆民众相向而行,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3
事实上,对于两岸如何理解彼此的民意,大陆方面早有言在先。2016年5月25日,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见台湾工商团体时强调,
TD是没有前途的,TD不可能成为台湾社会的选项,TD没有前途是历史的定论。台湾因为过去历史遭遇,台湾民众珍惜选择现在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大陆一直予以尊重。但台湾也应该重视大陆13亿7000万人民的感受,他们对过去历史上民族遭受外敌欺凌,有着深刻的记忆,对维护国家统一,有着绝不容忍分裂的意志,台湾也必须理解这是根本的问题。大陆的态度和意志坚如磐石。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14亿人的统一心声,来自大陆内部自发汇聚的爱国声音,岛内社会也应当给予理解与尊重,才能达成真正的心灵契合。
马英九:两岸中国人,面对侵凌要勇敢抵抗
国民党研拟两岸新论述,要求大陆承认“中华/民国”?
马英九来了,透视台海变局与国民党兴衰十八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