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媒报道马英九访陆,看台湾与统一的距离



马英九访陆之旅今天结束,上午搭机返台。这十二天里,他寻访抗日遗迹、到大学座谈交流,甚至还走近人群和大陆民众互动,而观察台媒对他此行的报道,也是反映岛内社会看待两岸关系的重要途径。
行前,亲绿媒体已经对他炮声隆隆,无论怎么做,都动辄得咎,这些人的批评与谩骂不意外。但号称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蓝营媒体,也没有将报道的重点聚焦如何深化两岸关系,如何反对“台独”分裂。
1
一路上,马英九梳个头、签个名都能成新闻,他去三一重工参观,被蓝媒说是大陆秀肌肉。这种报道,把善意当成敌意,还带着酸葡萄心理。
而“慎终追远”这四个字在台湾电视字幕中出现,有时是“慎重追远”,有时变“慎宗追远”,这时候,龙应台们不谈文化了,也不拽修辞了。
马英九参观南京总统府时,他说孙中山比他大96岁,但二人年龄实际相距84岁,却没有台湾记者指出有误。
再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他提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口音,明明是浙江味,学蒋介石、蒋经国,但岛内记者却以为他在模仿孙中山。
2
比起台媒的浅碟症,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种种误读。
此行,马英九讲“中华/民国”,让国民党和蓝营媒体大呼过瘾,觉得拿到致命武器,能让绿营彻底闭嘴。
但一直以来,民进党是用这四个字来凸显所谓的台湾“主/权”,如果认为讲出ROC,就能抢占先机,岛内就不会有人再反对。
这等于宣告蓝营认可民进党借壳上市的主张,反而是顺应了“台独”的逻辑。
换言之,如果向“台独”证明不卖台,前提是先要接受民进党定义的“中华/民国”,以及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结果蓝营一边反对偷梁换柱,一边又要用ROC向绿营证明清白,何其矛盾。

所以,这一路上,无论马英九在中山陵,还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真正关心两岸前途,提出一些善意的、深刻问题的都是大陆媒体记者。
尤其,当马英九指责日本的暴虐,竟有岛媒见缝插针扯到梧桐话题,其目的是把反独和反侵略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混到一起。
也证明了提问者明明自己中“独”,先替分裂行为除罪,才妄图把两岸一旦冲突的责任归咎大陆。
当这些报道传回岛内,又成了蓝营政论节目的谈资,让蓝营人士以为在大陆喊出“中华/民国”,国民党就捡到枪。
事实上,这种处处想要拿香跟拜的做法,根本是在强化岛内的分离意识,进一步压缩反“台独”、反“独台”言论在台湾的空间。
3
有蓝营媒体在社论中说,马英九的大陆行,用行动诠释了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重新争取并确认了九二共识架构之下“中华/民国”的空间。
这种讲法或是基于国民党内对“九二共识”出现杂音的回应,希望将两岸关系拉回正轨,但解读方式,同样歪曲了历史。

1992年两岸双方在香港会谈,双方共同认知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事务性谈判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
既然是事务性协商,“九二共识”架构之下,只有两岸一中,不谈名号,何谈“中华/民国”的空间。
对于马英九讲出“中华/民国”,不少蓝营媒体直接称“宣誓主权”,等于将两岸在一中之内暂时的政治对立,混淆为“国家”对立。
这种认识,不是回归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而是在偷渡类似“一中两国”的主张,比起民进党,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4
访陆期间,马英九在湖南大学生座谈致词时,引用台湾所谓“宪法”增修条文,强调“两岸共同坚持一中”,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
还有蓝营媒体表示,马英九的重点在于,根据彼此的“宪法”与规定,两岸之间不是两个国家,这样自然没有所谓“台独”或战争的风险。
但事实真如此吗?虽然台湾在1997年第四次“修宪”后,法律上定义两岸关系是“一个是台湾地区,一个是大陆地区”。

但蓝营媒体回避的是,李登辉隔年就在“总统府”成立了“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小组,领衔人是张荣丰与蔡英文。
1999年5月,该小组的专案报告,建议以“国与国”重新定位两岸关系,作为两岸政治谈判的基础。
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音访问,就迫不及待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
当时,根据台湾《联合报》民调,五成以上赞成“特殊两国论”主张,岛内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已经和法律定位产生严重冲突。
之后,台湾政党轮替,陈水扁在任内主导“正常国家决议文”、“入联公投”、蔡英文当选后提出所谓“中华民国台湾”、“两岸互不隶属”,都是在岛内现行的法律下明目张胆进行的。
民进党不只没有放弃“台独”主张,反而是进入到体制内,从事分裂活动,妄图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两岸同属一中。
可以说,“一国两区”的法律定位,在岛内是缺乏强制力保证的,不能打击遏制“台独”思潮的蔓延,当年马英九推动“课纲微调”失败是最生动的例子。
5
事实证明,民进党没有走向“法理台独”,不影响“实质台独”路线向前推进。
如果无视这一发展趋势,以失去强制力保证的岛内法律来回避现实的政治问题,不会让分裂势力销声匿迹,也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两岸和平,这正是国民党执政那八年的前车之鉴。
对照之下,让民进党至今不敢完成“正名制宪”,不敢彻底拆掉那块招牌的,不是因为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

是因为大陆有《反分裂国家法》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让马英九和中国国民党,还有那四个字可讲,还能提到“一国两区”的岛内法律。否则,蔡英文早就篡了名,也废了法,朝“建国”路奔去。
这也是听到“中华/民国”就集体自嗨的蓝营媒体,不敢回答的问题,不敢面对的真相。
从他们这次的报道中,从那些躲闪回避,颠倒因果的观点里,也让大陆更加看清台湾与祖国统一的距离。
这也是马英九十二天祭祖之旅后,为两岸关系带来的后续思考。
杨虎城与戴公祠的血祭,73年后与马英九擦身而过
马英九的回乡祭祖路为何一等36年?
马英九呼吁倾听台湾民意,岛内可曾理解大陆的统一心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