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凌友诗:严惩台独,统一后两岸采取相同体制



最近,港区人大代表凌友诗在两会前接受港媒访问,关于台湾问题的阐述引起广泛关注。对于首次从全国政协委员转换跑道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凌友诗表示,“人民代表”这四个字责任重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期待能够帮助促进和平统一或相关法制工作。
1
面对当前的两岸局势,凌友诗认为,《反分裂国家法》距离现在已经有18年,如今国际关系以及时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台D势力更加猖獗,一定要用法律来遏制。她建议,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要增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谈到作为一名台胞,对“两制”台湾方案的具体安排有哪些建议和思考?凌友诗提出三点:
第一,要尽量采取和大陆同一体制,不要再搞选举内耗。
第二,教育体制,学位制度和教育制度都可以保留,但课程教材一定要用大陆的,因为台湾现在已经是“台独”课纲“。
第三,军队的人员可以全部保留,甚至职升一等,但一定要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述内容被不少媒体报道,但因为对全篇专访内容缺乏完整了解,造成一些评论者并没有领会凌友诗传达的真知灼见,盲目地认为,她是建议修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需要指出,关于凌友诗提到 “统一后两岸采取相同体制”,是在响应拥护祖国对台大政方针,面对岛内台D势力日益猖獗的基础上,对“两制”台湾方案进一步的充实与深化,也是对香港回归25周年经验与波折的汲取。
凌友诗表示,“两制”的根本目的,是统一之后,台湾能够政治清明,政府很快能够推动有利于经济民生改善的措施。防范的是有人利用两岸的体制差异,破坏一个中国原则。
对于“一国两制”,凌友诗诚恳地告诫台湾同胞,这是在一个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下,面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祖国承受“国防”和外交的风险甚至是管制难题,展现对台湾的宽大与善意。
但她也提醒岛内一些人,高度自治不是必然,更不代表可以同祖国叫板,台湾必须理解这个大前提。展望未来的“两制”台湾方案,凌友诗认为,
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军队应该从严,而社会体制包括商法、民法等应从宽,这些都可以保留原有的制度。除了民法里面违反基本伦理道德的,比如同性恋婚姻,这是民进党借着破坏道德来进行台D,我们既然反对台D,也应该要反对台D的道德基础。
对于凌友诗的思考与建言,有论者关注到她来自台湾的背景,一方面肯定她的拳拳爱国之心,但又称,这些建言是个人主观意见,很多观点值得商榷。
然而,如此评论对于跳脱狭隘的地域主义,站在民族整体利益高度献言献策的凌友诗有失公允。
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凌友诗来自台湾,有此建言才值得被肯定,而是因为她的观点表达了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对当前的台海形势有着冷静沉着的思考,对于一些相对棘手的问题,更不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回避躲闪。
如果肯定她的赤子之心,又对这些反映两岸主流民意的看法称“主观”或“值得商榷”,形同变相把这些理性爱国的声音贬低为“鲁莽操切”,这才是真正的主观评断,这种有违实事求是原则的看法,才更值得商榷。

2
事实上,这已不是凌友诗第一次阐述两岸问题引起热烈回响。
2019年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作为发言代表,凌友诗最后一个登场,阐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热切期待两岸统一到来》,凌友诗说:
我是一个在台湾出生,十七岁移居到香港的“台籍港区委员”。家父曾经担任国民党海军副舰长,经历1958年的金门炮战。我在眷村长大,从小看到许许多多从大陆各省流徙到台湾的老兵,却读不懂他们眼中的乡愁。
之后,她到香港念书,眼界开阔了,对1949年后大陆的成就开始虚心的补课。那时也是李登辉、陈水扁进行“法理台D”和“去中国化”最猖獗的时候,台湾迅速变质,凌友诗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在她看来,台湾同胞对统一裹足不前的心理障碍,不是缺乏与大陆血缘和文化的联系,而是欠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关联。而两岸的道统之争已经结束,中国共产党的新道统接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法统与道统皆在一身。凌友诗说,没有什么比国家的生存自主和团结统一更重要.......
短短1400字的发言,引来现场13次掌声,会后凌友诗分享,这篇演讲,她思考了整整30年。

关于演讲背后的故事,她也谈到儿时被国民党扭曲的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直到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后才得到了矫正。她认为,中国需要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政治体制,决不能像台湾去走西方的路。
因为坚定支持国家统一,消息传到岛内舆论炸锅,甚至还有媒体拿她讲话的音调、语速大做文章,极尽嘲讽。而对于“陆委会”威胁要罚款除籍。凌友诗不仅批评,这与台湾一向自诩的“民主、自由、人权”相违背,更呼吁台当局不应该再和美国及日本右翼结合在一起,维持“不统不D”或试图迈向台D。
正如后来有媒体形容的,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深厚的教养所集成的勇猛,远远胜过无知无畏者的鲁莽,让凌友诗勇敢地站在了与台D、港D斗争的最前线。
3
凌友诗当然爱台湾,她曾说自己非常思念小时候眷村的山东饺子,常常怀念台湾中部绵延的峻岭和盘在山峰上的白云,但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却跟台湾当局和媚日分子绝对谈不到一起。
何况,她从来没有违背过去台湾的方向与原则,是民进党违背了,是岛内社会对于何为“爱国”,对比几十年前变得是非成魔。
因为要做中国人,凌友诗拒绝向台D拿香跟拜,但不可否认,在台湾和凌友诗有着相同成长背景的人,当中的多数却选择沉默乃至妥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女孩,凌友诗洞穿历史迷雾的转折,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是几十年来祖国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最生动的诠释与注解。
另一方面,如果说凌友诗成长在台湾的年代,岛内多数是在两蒋教育下被反G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今天的台湾省,在三十年来“去中国化”教育的荼毒之下,成长起来却是把大陆看成“异邦外族”的“天然D”,台海局势比之当年更加复杂严峻。

而凌友诗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认同一个中国,才能因为两岸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融合,关键问题是如何凭借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理性思辨破除反G拒统的心理迷障,而不是像部分台D两面人带着精致利己的目的,将两岸关系工具化,此等做法才是违背祖国大陆推动交流的善意与初心,伤害同胞间原本血浓于水的情感。这在当前的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具现实意义。
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凌友诗说,对台湾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和平统一。台湾人民没有其他选择,所谓的长期维持现状已经不是选项,只有和平统一和非和平解决方式两个选择。统一不是必然的,是我们这一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要有抗美援朝时那样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毅力来完成这个使命。
国民党南投补选折戟,台湾省政府旧地被“台独”攻陷
50年前蒋经国密会辜宽敏,是感召“台独”还是联手拒统?
赵少康:两岸开战,700年也化解不了“仇恨”
没等“台独”抗议,蒋万安就将“日据”变“日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