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70岁的林毅夫先生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表文章《七十感言》,回顾了他从台大高材生到投身军旅再到游渡金厦的心路历程。出生在台湾宜兰的他感怀地说,我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民族复兴时代。
如今金厦海域早已没有历史的峰烟,10多年前两地政府还曾携手举办长泳活动,现在金门人每天还能喝到大陆运来的水。但对于四十多年前,在马山前线担任连长的林正义(原名)来说,跨出的这一步不仅需要冒险犯难,更需要突破内心思想的桎梏。回忆童年,林毅夫在文中写道,
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我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我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他回忆1971年刚刚进入大学,时逢保钓运动方兴未艾,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在台湾风雨飘扬的年代林毅夫投笔从戎。而军旅的四年,也让他重新开始思考民族的未来。
尤其面对当时美国不顾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历史事实,把托管的钓鱼岛移交给日本,让林毅夫感到:
人口1700万(当时)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红红火火,成为值得骄傲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对攸关自己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却毫无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言。
为了让故乡摆脱百多年来作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为棋子任列强摆布的命运,1979年5月,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泅水两公里,回到未曾踏足仍处相对落后的祖国大陆。
据台防卫部门数据记载:5月18日18时晚餐时,马山连连长林正义缺席;至19时士兵还找不到林本人。连队遍寻不着,紧急报呈师部。师部派人彻查发现除林正义连长失踪。
就这样,金门马山“天下第一连”,连长消失了。台当局为了面子,还向林的家属发放抚恤金。林毅夫以游泳的方式,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到优秀军官再到“叛逃军人”的角色转变。
那时到大陆,没有惠台三十一条,在两岸对峙的年代,反而是驾机到台,能拿大把黄金。但林毅夫选择贡献祖国,开始就读北京大学的他引用曾子名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昔日林正义更名林毅夫。
再后来,他的头衔越来越多,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了“台湾之光”。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表彰一百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经济学家林毅夫成为唯一入围的台籍人士,获得改革先锋的称号。
可是,光芒太过耀眼,反让有些人尴尬。2002年5月林父去世,民进党“立委”蔡同荣陈情,认为其投奔追诉时效已过,应让他回台奔丧,同时亦可借重他在财经方面的专业,为两岸经贸往来做贡献。
当时陈水扁当局已同意,要发入境许可,却被中国国民党及台防卫部门反对,威胁说要军法严办,让此事作罢。
讽刺的是,当年入列国民党当局海外黑名单人士早已回台,曾经的“叛国者”都成了爱台人士,蓝营人士无力扭转时局,真正的“台湾之光”林毅夫反而被紧咬不放。
还有人给出的理由是怕影响“民心士气”,可是很多人分明是闪兵一族,他们不要当兵又反对林毅夫回台,何其荒谬。
面对“台独”已鸠占鹊巢不知为何一战,当国家认同早已积非成是,这样的“忠孝”,实则是困兽斗的愚忠愚孝。
林毅夫曾说:“乡愁是乡音永远改不了,当年离开台湾不是不喜欢台湾,而是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离是历史悲剧,我们有责任让悲剧结束。”
类似的话,不仅在他这篇《七十感言》中被提及,四十多年前,到大陆只有一年的他在写给表兄李建兴的信中也谈到:
“台湾的未来,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长期维持那种妾身未明的身份,对台湾一千七百万同胞来说,并非终久之计。……我们台湾人应有一个志气,不但要做台湾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为中国的统一、富强而努力吧”!
林毅夫当年走的是一条没有路的路,为台湾开辟的是对两岸前途与国家命运该如何抉择的历史正道。如今他身在祖国遥望故乡,两岸统一更该只争朝夕,莫让昔日少年凭栏远眺,等待白了头。
这是林毅夫先生的愿望,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马英九炮轰赖清德,“台湾不是国家”能否戳破台毒谎言
二十九年前,李登辉的除夕谈话曾忽悠多少台湾人
《连战回忆录》谈两岸迈向深水区,正视“中华民国”是伪命题
如果蓝绿要延续两岸分裂,美国递刀子台湾怎会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