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台湾媒体人唐湘龙请来嘉宾王正方,从分享结识顾毓琇的经历到展望两岸关系,二人在《观点》节目中侃侃而谈,吸引不少大陆网友关注。
唐湘龙的媒体嗅觉一流,而王正方的经历更特别。作为从台湾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他是1971年年底秘密访问大陆的五位保钓代表之一,在两岸隔绝的年代曾见到过周总理。机电工程师出身的他之后转型为电影导演,1986年拍摄了《北京故事》,透过幽默活泼的情节展示中美两国的文化冲突,如今回看颇有先锋气质,而电影中出现的北京城,现在也成了绝唱。王正方前不久还出了书,回忆在他在台湾的“少年中国”,在两岸反响也不错。
由于传奇过往加上一口京片子,成功让节目收割了一波流量。然而,当无数网友踊跃留言将家国情怀和对统一的期许投射给嘉宾时,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这样朴素而真诚的情感可能只是一种朦胧的想象。
事实上,在周总理接见来自台湾的保钓代表之后,彼时国民党当局的《中央日报》就出现了“李匪×焱、王匪×生、王匪×方”的报导,于是海外保钓运动就分裂成左右二派,因为搅进了国共内战和统独斗争,对内都争执不断谈何一致对外?就结果论,当年的保钓运动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而五十年前在美国街头哟“誓死捍卫钓鱼台”的热血青年,目睹中国领土被日本实际“控制”,在这半个世纪里,能将这种保钓精神转化为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信仰,并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者为数不多。
他们当中有人成了旁观者,有些回到台湾目睹“汉贼不两立”的时代一去不返,变为“革新保台”派,如马英九,对这些人来说,固守台湾优先于两岸统一,激情早已不在。
而王正方呢?若干年后,有记者问他,“是不是左派”,
王正方大笑。“现在很难说,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我只能说,我不是保守主义者,思想比较开放,对不公平的事儿,不赞同。”
保钓经历和曾经的左右之争,对身为旁观者的他而言,不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后来改拍电影的他来说,当年秘密赴陆的故事只限于一段经历,哪怕这段经历在外人看来是传奇。
因此,王正方在唐湘龙节目中分享的保钓故事,比起这段往事对于民族国家的意义,更像是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同他这次在节目中分享在美国和顾毓琇教授的渊源,他们没有师生情谊,只是和顾老师之子熟识,又伴随长者最近的新闻,在节目中成功博取眼球。
事实上,在对王正方的访问中,在他一口京腔的背后,他的思维模式已经完全西化。
他说美国很坏,是因为现在的美国不符合他心中的“应有价值”,他对总理评价极高,就像基辛格对总理也有许多赞美之词,这种评价更像是站在异邦人的视角。
在台湾本位和西化思想交织之下,决定了王正方对当前两岸关系和统一的态度。
这次访问中,唐湘龙在最后问王正方,“你支不支持和平统一”。
他的回答是,“只要和平怎样都好”。
王正方把和平视为最高价值,他曾说,“无论是谁造成两岸兵戎相见,都罪不可赦”。然而,没有“台独”制造分裂,台海又怎会兵凶战危,而引发冲突的,当然不是大陆。
王正方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写道,维持现状需要智慧。他称模糊政策才是明智之举。可他无法正视的是,台湾一步步朝向分离主义道路才是岛内真正的现状。这样的现状,埋下的是战争的引信。
在王正方看来,在中美争锋下的台湾只能扮演被动角色。
但这种两大之间难为下的观点恰是岛内普遍存在的迷思。只要统独问题悬而未决,岛内一切争端也不可能就此止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台湾的主动选择决定了战与和。
如果台湾继续要在第一岛链挟洋自重,难道还要祖国放弃不武?若不能,又当如何实现王正方要的“和平”?
当昔日保钓健将可以为和平放弃统一时,他的主张和当前的蓝绿两方并无不同,哪怕他讲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但他的思考已经和14亿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愈发脱节。
在台湾,其实像王正方一样和大陆有着渊源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有个制作人红遍了娱乐圈,也一口道地京腔,他拍了眷村的纪录片,卖过眷村菜,还把讲述两岸离愁别绪的故事搬上了大陆的舞台。可是,当年洪素珠羞辱外省荣民时,却看不到他为老兵讲过一句公道话。
至于王正方的那些经历,时过境迁或许早已随着他追求的改变而褪色。再来谈,可以是收割流量的利器,可以是打书的噱头,却不值得为家国情怀寄予期待,赋予想象,因为这根本不是对方当前的人生目标,旁观者又何必跟着入戏?
蒋经国去世35周年,革新保台何以沦为偏安“独台”
张亚中宣布角逐2024,他救的是“国”还是自己的梦?
从九合一折戟看新党在台湾的质变与困境
台湾医师话统一:对“台独”清零不会比战疫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