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武统”悬顶利剑 民进党追杀蒋介石也挡不住“台独”末日将近



  
台当局“行政院促转会”日前在官网发布“任务推动及调查成果报告书”,指出,岛内公共空间“威权象征”高达1553处,目前清除处置进度仅26.79%,并称这三年来遭遇的困难与限制,至于原因,一是“威权遗绪”根深蒂固,二是“法律工具”的不足。促转会“同时批评台防务部门所辖260件蒋介石塑像等至今一件未除,抱怨,“军事单位将威权统治者视为君父”。
事实上,民进党的“去蒋化”在陈水扁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有了所谓的“转型正义”,让蔡英文当局更加“师出有名”。
2007年,中正纪念堂被改成了“民主纪念馆”,“大中至正”牌匾在争议中被拆除,换成了“自由广场”。当时马英九说他2008年若当选会将牌匾重新挂回,遭到冲在第一线的“教育部主秘”庄国荣破口大骂,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不仅没兑现承诺,还帮丢工作的庄国荣说情,让人大跌眼镜。
之后,陈水扁又把手伸向大溪慈湖和头寮两处两蒋陵寝,表示将从2008年1月起撤除陵寝卫兵,而且希望在年底前,要完成两蒋的迁葬。为了选举活人斗死人,台式“民主”也疯狂。
其实,两蒋在台的功过是非,民进党并不关心,也无意探究历史真相。
比如2015年大陆举行“九三阅兵”时,一群平时骂蒋最凶狠的“台独”名嘴们也来扯抗战历史,过去它们口中的“杀人魔”又成了蒋委员长。
再如,民进党号称要为白色恐怖受难者平反,可是当年很多在隐蔽战线上牺牲的是共产党员,是为解放台湾倒在了国民党的枪口下,他们的名字写在了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纪念碑上,对这些先烈而言,真正的争取自由民主是实现国家统一,直接驳斥了“台独”视角下的“转型正义”。
其实,民进党的真正假想敌不是蒋介石,是“中国”,是两岸统一。用“威权”二字把国民党推向“民主”的对立面,确保自己的“台独”神权统治万世不移,才是真正目的。
相对于民进党不遗余力的抹黑蒋介石,国民党对历史的态度同样不遑多让,国民党说没有蒋介石,就没有现在的台湾,但当年若不是因为美国人军事干预,十个、百个、千个蒋介石也挡不住祖国统一。
何况,当年国共对峙,无论古宁头还是八二三,一个中国始终是两岸共识,蒋介石保台是为守中,并非求独,甚至台湾的军机都要飞越海峡中线,国民党也从不认为这是“并吞侵略”,而时过境迁,面对大陆同样以武遏独,为何又说这是“伤害人民感情”?
而透过蒋介石“反共”的精神图腾希望撕掉亲中标签的同时,国民党又想以蒋经国来找寻“爱台湾”的情感依据,其实这仍是在沿着“台独”的逻辑思考。
不可否认,1970年代的经济起飞,确实让很多台湾人在风雨飘摇的国际时局下,找到了内心深处的某种安定力量。但这是与蒋经国时代的大陆政策息息相关,因为推动十大建设,昭示发展台湾的决心,也就等同放弃了蒋介石时代坚持“一个中国”的“先军政治”路线。
笔者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从中日邦交正常化在即,蒋经国默许“双重承认”开始,追求国家统一已经从台当局的政治目标中立场后退。事实证明,通过所谓“民主化”与“在地化”并没有扩大国民党统治基础,当选举强化了台湾人所谓的“国/家”意识,实则助长了岛内分离主义的倾向。
此外,蒋经国时期的经济起飞,也让相当一部分人形成了面对祖国大陆的优越感,当这种经济上的优越感逐步丧失的同时又伴随岛内本土意识高涨,又从昔日嘲笑大陆一穷二白到现在强调自身文明开化,即便很多台湾省的民众到了大陆,仍带着不愿睁眼看世界的迷之自信,成为面对统一的又一心理障碍。
究其根本,为了偏安求存,不惜将“反共”置于民族大义之前的路线,为日后“台独”的崛起提供了土壤与养分,这是“以拖待变、以拖拒统”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民党在台湾走向衰落的根源所在,而把国民党带向这条痛苦徘徊之路的正是蒋经国。
因此,当李登辉都自称自己是蒋经国学校毕业的,当岛内“台独”势力都几乎不向小蒋口出恶言,甚至蒋经国面对大陆“不接受、不谈判、不妥协”的态度都被称为爱台湾,与其认为这是肯定尊重,倒不如说是绿营利用小蒋牌,进一步绑架国民党,限缩两岸关系向前迈进的可能。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民进党当局如何用两蒋议题借题发挥,操弄社会对立,以此巩固自身的反动统治,终挡不住统一大势浩浩荡荡,面对总书记以祖国必然统一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定向领航,面对14亿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台独”的末日丧钟离敲响之日也为期不远。
而关于两蒋在台湾的功过是非,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种种影响,相信在两岸统一后,会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这既是对当事者的尊重,也是对这段历史负责的态度。
▍延伸阅读
这场“审判”  马英九赢了吗
为偏安求存默许“两个中国” 李登辉独台恩师是蒋经国
从国民党新政纲  看朱立伦反“台独”与两岸统一的距离
赵少康的辛亥喊话折射国民党面对大陆的暗黑心理
当“反共”已成助独  才是郝柏村们在台湾真正的悲剧


分享、在看和点赞,至少要点一个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