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党主席选举,意外杀出一批“黑马”,学者张亚中的“统合”主张让不少蓝营支持者眼前一亮,民调持续度一路看涨。
平实而论,敢于说出“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敢于点破 “九二共识”被异化,还原“一个中国共谋统一”,在岛内已属难得。然而,政治毕竟不是精神感召,纵使挥斥方遒令人目眩神迷,终要回归现实。尤其面对两岸关系,当选对题定错调,结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李登辉路线难解难分
作为长期关注两岸问题的学者,张亚中先生曾在《写两岸和平开统合时代》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述:
“冷战结束前,台湾的戒严体制已走到了终点。在民主化道路上摸索的台湾,很不幸地是用族群民粹、统独斗争做为前进的推力。国共内战体制所形成两岸认同的割裂、国际权力政治所带来的外交零合博奕,并没有被两岸交流所消弭,反而成为民主化初期国民党内部与朝野斗争的工具…… 1995年承星云大师之命,协助兴办佛光山所属的南华大学。我的‘政府’工作划下句点,开始了专职的学术工作,这是我从工程师转到‘外交官’后的第二次人生转折。”
众所周知,李登辉的“两国论”提出是在1999年,但从台“陆委会”1994年7月5日公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开始,已经将“一个中国”去政治化与法律化,只视为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
此举是针对1993年8月,中国政府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所作的回应,也是为妄图“参与联合国”所作的国际性宣传。台当局虽然重申“国统纲领”提出的“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但由于说明中不接受“一国两制”主张,强调“两者既处于分治局面,理应各自有平行参与国际社会的权利”,强调“双方应充分体认各自享有统治,以及在国际间并存之两个国际法人的事实”。其本质是以“一个分治的中国”取代“一个中国”。当时就有北京学者指出,“台当局抛出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是地地道道的假统一,真分裂。
吊诡的是,这份台当局大陆政策白皮书(正式名称《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的撰写者正是张亚中先生本人,1992年,他从台外事部门商调至台“陆委会”,参与大陆政策研拟与政策撰写工作。而直到1998年,在离开陆委会几年后,他在《两岸主权论》一书中仍以“一中两国”来诠释两岸定位,并没有同李登辉路线割席。
张亚中先生后来提到:
从最早期所提出的“一中两国”,其中“一中”是指“整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那个阶段“统一”是唯一的选项,因此,“一中两国”并不隐含着“中国”会走向分裂的说法。但是在李登辉将“一中”去政治化与去“宪法化”,而将其仅视为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概念,而且统一不是唯一选项,并且提出本质上是“两(外)国论”的“特殊国与国”后,我在后来新的着作中将两岸定位改以“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平等政治实体”或“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宪政秩序主体”等方式表达。
且不说将中国仅视为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概念正是出自张亚中亲自撰写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而如果目标是统一,“两国”论主张就不隐含走向分裂的说法,那1999年7月9日 ,李登辉将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国与国”后,台当局陆委会之后还发布 “一中未来式”的说帖,以张之见,是否这也不等同“台独”?
事实上,过去张亚中在推广自己两岸“统合”理论时 ,一直重视与政治实践的结合,他不讳言李登辉的“两国论”里有他的观点 ,1998年新党十人小组“一中两国”的主张也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甚至陈水扁 2001 年元旦提出的“两岸统合”观点同样借鉴了他的理论 。但他同时又指责这些并非符合他的“两岸关系整体思想体系”,而是一种盲人摸象、各取所需式的引用。
但问题在于,当同一主张既可以召唤深蓝支持,同时还能被“台独”引用,“统合”概念本身就已成为含混空泛的大杂烩,难道不值得重新审视检讨?
张亚中先生在2009年提出“一中三宪”构想,虽然屈从于两岸与国际现实,放弃了“一中两国”的主张,但是核心观点并没有实质改变,其概念的延伸即为“两岸三席”,一言以蔽之就是,是以类似两德统一或欧盟模式来解决两岸统一的问题,在两岸各有宪政秩序之上以陆续签署的协议,形成未来共同一宪的基础。
其实,这并非新论,从过往台当局提出“一国两府”到国统纲领所说的“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都具有类似的精神含义。无论是鼓吹以“一国两席”重返联合国,还是以“阶段性两个中国”进行分裂试探再或是要求以“以对等政治实体”身份参与国际组织,挖空心思想要达成“务实外交”的目标,比起张亚中苦心孤诣的研究,李登辉早已先行一步,在1990年代将相关理论探索付诸政策实践,虽然这种在国际上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每次都已失败而告终,但对两岸关系造成的伤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时过境迁,如果国民党的传统支持者提李必咬牙切齿,但对于李登辉路线的接续者又寄予无限厚望,只能让人感叹时间使人健忘。
语焉不详的和平备忘录
这次参选国民党主席,张亚中先生提出若当选党主席,2024将是和平与“台独”的对决,为此,他端出《创造两岸和平备忘录》,但细究内容不禁令人疑问连连。
比如,备忘录第三条提出,“未来两岸官方签署和平协议后,两岸同意并尊重对方为宪政秩序主体,在平等之基础上发展正常关系。”
但宪政秩序主体为何?承接文上所述,仍是老调重弹,和李登辉时期的“对等政治实体”有什么本质区别?这种将两岸政权定性为“各拥所辖地区主权、具有同等国际法主体地位、相互独立、平起平坐”的主张,是以否定 “中华民国”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取代为前提,将一个在内战中失败占据台澎金马地区的地方性政权,视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等”的主权“国家”,实质仍是李登辉“两国论”的变种。
如第五条中又提出,“未来两岸官方签署和平协议后,两岸同意双方与其他政府行为体享有官方关系,在国际组织之共同出现并不意含整个中国之分裂,并有责任共同合作,维护中华民族之整体利益。”
依据国际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合法的中央政府在国际上作为代表其对外行使主权,两岸在国际上同时出现,如 “两岸三席”主张,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所谓保证中国之不分裂,只能沦为自说自话。
再如第九条,对于统一后的政治制度安排,备忘录描述,双方认识到,追求和平统一是责无旁贷的民族责任,惟对于统一后的政治安排有不同意见。中国共产党主张“一国两制”是统一后两岸的政治安排;中国国民党认为孙中山先生所主张的“天下为公”之精神是统一后应有的共同政治制度基础。
事实上,大陆自提出一国两制主张,在一个中国之下尊重彼此的制度差异,几十年来不仅从未改变这一立场,结合港澳实践经验更在不断深化丰富理论内涵。试问,这和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精神有何冲突?
对统一后政治制度安排的疑虑,源自台湾社会长期对中国大陆的诋毁抹黑,若将此视为两岸和平的障碍,与其向大陆喊话,不如诘问几十年来,台湾的政治人物不分蓝绿何以为一己之私,联手夹杀让 “一国两制”在岛内已无半点理性讨论的空间。
而纵观《创造两岸和平备忘录》全文,没有回答的问题是,若追求和平,台湾军备的假想敌是谁?如何抑制台湾在政治、经济领域全面倒向美国?那些在岛内公然鼓吹分裂并长年付诸行动的组织又当如何处理?就现在愈发趋独的主流民意而言,又如何能让国民党代表?退万步言,即便国民党赢得一次选举,能等同两岸路线的胜利吗?恐怕仍要以对岛内统独走向乃至民众身份认同的长期观察作为评断标准。
面对《两岸服贸协议》前车之鉴,如今在野的国民党又如何保证执政后与大陆签订的其他协议,不会重蹈“太阳花”的覆辙?就台湾现行的选举制度而言,当中充满的变数恐怕更多。这种只字不提共谋统一,且对分离主义没有任何强制力的和平愿景,前提似是而非,目标闪烁其词,除了一味要求大陆放弃武力,对两岸关系的实质性突破而言,不禁令人打上问号。
偏安求存滞后“统一”
《创造两岸和平备忘录》的语焉不详的背后折射的是“统合论”的盲点,之所以出现了诸多顾左右而言他之处,从张亚中先生“一起奋力推倒绿障,一起牵手护持台湾,一起救党、救‘国’、救两岸”的表述中不难窥见,他是以打败民进党,以所谓“中华民国”的偏安存续为当下的首要目标,毕竟,面对这块在台湾省的中国招牌沦为台独的遮羞布,大可如很多在岛内的爱国同胞一样,弃暗投明参与到14亿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列。正因为内心深处是将“中华民国”置于“中国”之前,所以面对民进党借壳上市,面对国民党妥协跟拜,才心急如焚。
这是国民党深蓝孽子孤臣式的心态,这种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或是个人的选择,然而,当两岸关系的调整是为摆脱国民党式微的处境以及为台湾寻求更大的国际空间为目的,关乎民族大义的两岸统一问题势必不是其政治目标的首选,但台湾国际空间难以获得根本突破的根源,恰恰是中国统一还是分裂问题的悬而未决。正因为不能明辨这样的主次关系,所以两岸问题才被工具化处理,进而大搞文字游戏,置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法现实于不顾,这无关统一方法论的差异,而是挖空心思变相挤压“一中红线”。
能直指“九二共识”被异化是张亚中先生目光如炬之所在,但面对“一个中国共谋统一”,若是以拖待变以退为进,甚至还妄想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化,以互为对等“政治实体”和平转变大陆,恐怕是选对了题却定错了调。
或许这样的滔滔雄辩,可以让在苦闷与挣扎中徘徊的部分深蓝支持者心神摇荡,认为又抓到了救命稻草。然而,当虚化一中的李登辉路线20年后在国民党内都已成为异类,张亚中的参选也是面照妖镜,他让那些完完全全与民进党一丘之貉者彻底图穷匕见,也让更多的大陆人了解了国民党一路滑向“台独分裂”的速度之快、程度之深,比起模棱两可的政治主张,这反而对两岸关系更具建设性意义。
▍延伸阅读
小S澄清“台独”疑云但丈量两岸的尺在亿万人心
只把同胞当钱包 台湾水果到大陆还能甜吗
金门炮战63周年 错乱的国民党丢掉的中国魂
我是中国人不做台独军陈廷宠刺痛谁的玻璃心
对台湾这个认贼作父的逆子 祖国该拾起棍棒了
马英九如浮球 高过台独液面飘不到统一天空
分享、在看和点赞,至少要点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