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同胞当钱包 台湾水果到大陆还能甜吗



前段时间,大陆媒体报道了一家泰国椰青公司在上海进博会的奇遇。
文章写道: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有家泰国椰青工厂巧邂逅大陆电商平台,推出泰国直采椰青。第二年,中国消费者已吃掉了2000多万颗泰国椰青。2019年进博会上,又推出按中国消费者口味生产的椰子水。去年,一款椰奶新产品也已问世。
作者感叹,同“泰国椰子三进进博会的励志故事”相比,过去备受青睐的台湾水果,却难以唤起消费者的热情。
的确,过去碰上岛内水果价格崩盘,农民一片血泪,大陆总不吝伸出援手。扪心自问,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受欢迎是因物美价廉吗?
台湾的金钻凤梨,到了大陆超市,价格是菲律宾同类产品的两倍,纵使口感或有不同,但以性价比论,恐怕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但之所以还能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品质原因,更因为大陆消费者对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感认同,过去标注“台湾”二字,卖贵点大家也愿意,为帮同胞,很多人宁肯花钱当冤大头,心中想的无非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毕竟都是一家人。
这就像当年的赴台游,其实,大陆的大山大河很多人还游览不过来,却抢先去看阿里山、日月潭,漂洋过海来瞧“最美”的风景。虽然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免存在落差,可在台湾,却因反中成了天渊之别。
有人消费多了,被骂暴发户,像陈光标,主动送钱关怀弱势都不行,还让人家读《金刚经》;若是有人花钱少了,又被嫌诚意不够,连被认为立场“亲大陆”的某家媒体都登出《陆客共食尝鲜破坏夜市文化》的文章,说人来太多听不到台湾乡音,尝几样小吃又不买和台湾的消费方式不一样。将夜市食物没有创新,不能吸引本地人倒打一耙归咎陆客。
更不要说赴台游以来,翻车、地震、人为纵火、食物中毒,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据台媒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后,截止2017年2月,8年的时间共发生11起有大陆游客死伤的旅游事故,共造成包含旅行社相关人员在内共83人死159人伤。但实事求是地说,并没有大陆媒体对此过度渲染。
说到底,这就是是否认同“两岸一家亲”的分野。当一方认同两岸一家,才会善意满盈作之不止,和平未到绝望时刻,仍要仁至义尽。而另一方若选择“不是一家”,才会把开放让利、一再惠一再给,全部扭曲成“统战并吞”的阴谋。
像2018年的日本关西风灾,连一句“是中国人就上车”的善意举动,也被台当局陆委会说冷血残忍、逼迫宣示。
再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当年被说成是“糖衣毒药”,结果10年过后,又说不希望因为政治因素影响两岸正常的经贸往来,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台湾,过去飞越海峡中线是爱“国”,现在大陆做同样的事,却被蓝绿众口一词说伤害人民感情,可见一切标准都已成魔。
对两岸关系而言,先有“反中”, 后有被动的“厌台”,先有“台独”,才有不得不的“武备”。若不问前因后果,只简化成双方民粹激荡,恐怕对14亿人而言,也并不公道。
试想,若只把同胞当“钱包”,失去“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联结,这样的台湾水果,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高价买?而当和平是要承受分离的代价,对大陆民众来说,再甜的金钻凤梨,放到嘴里恐怕也是苦涩!
如此看,在岛内只有找回“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认同,改变“吃中国饭又砸中国锅”的失衡心理,才是台湾水果真正的出路!
▍延伸阅读
金门炮战63周年 错乱的国民党丢掉的中国魂
默许“两个中国” 李登辉独台恩师是蒋经国
我是中国人不做台独军陈廷宠刺痛谁的玻璃心
对台湾这个认贼作父的逆子祖国该拾起棍棒了
马英九如浮球 高过台独液面飘不到统一天空
韩国瑜陨落让我们看清民进党与台湾人民的距离
立陶宛提醒我们比“武统”更大的代价是分裂


分享、在看和点赞,至少要点一个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