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台湾当局暗通款曲发展官方关系,不仅牵动中立关系,也让两岸关系再起波涛,可以肯定,大陆不可能无条件地容忍这种不断挤压“一中红线”的行径。
但更应看到,立陶宛固然媚美反中,但正因两岸问题悬而未决,成为横亘在中国复兴路上的羁绊,这些“墙头草”国家才将此作为勒索中国的筹码,哪怕是撮尔小邦,都能有恃无恐。
但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尤其面对美国因素的制约,大陆长期以来有种声音认为,当中美未见胜负之前,解决(打)台湾会让中国失去发展的机遇,甚至是经济的倒退。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希望继续韬光养晦,厚植势力,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不断的给惠让利,让台湾不要在分离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将“法理台独”划定为最后底线,可以说类似想法,四十年来始终贯穿在我们的对台思维中。
而顺着这样的逻辑继续思考,假如中美关系真正在若干年后到达胜负对决的临界点,此时再解决台湾问题,就不付出代价了吗?经济发展就不受到摧折与影响了吗?
而一个无意挑战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中国,她的和平崛起就可以让美国人相信,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国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接受台湾“独立”,退回第一岛链,才是美国人相信的和平,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停滞,换取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能答应吗 ?
所以,台湾问题的解决并不存在所谓的“最佳时机”,但可以肯定的是,久拖不决,大陆会面临更加险峻的国际局势,民族复兴也势必面临更大的阻力。
还是以这次立陶宛火执仗地破坏一中原则为例,如果“台独”只是台湾社会的少部分人,那对于如此影响两岸关系,破坏台海稳定的行为,台湾社会中的一大撮人为何不群起反对?
而这一小撮人为何还是被不被认为是“台独”的一大撮人选出来的,为何还得到史无前例的历史最高票?
过去我们处理海峡两岸关系问题时,始终强调平等原则,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都可以谈。在接待台湾民众方面,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岛内的政治形势却朝向实质台独的方向越走越远,当式微的国民党不再成为有效制衡台独的力量,当前台湾的社会环境、媒体舆论几乎已经没有主张统一的生存土壤。
试问,面对无法破除台独迷思的交流互动,当两岸经贸额屡创新高,到底是民进党两岸脱钩的失败,还是一边实行分裂路线,一边赚人民币的“成功”呢?
而当统一的客体比起40年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到底是增进了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还是让彼此的心里距离越来越远呢?
久而久之,一个中国认同被完全洗刷涤荡的台湾社会,又到底了减小了统一的代价,还是增加了日后统一的成本呢?
而假如台湾问题可以尽早解决,不仅在于消灭了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更重要的意义是,美国也就无法再把台湾当成掣肘大陆的棋子,就此遏制住邻国日本的蠢蠢欲动,反而能为中国创造更稳定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次立陶宛跃上台前充分证明,无论是站上反华第一线的撮尔小邦,还是一边赚人民币,一边支持民进党的“台独”企业,甚至是那些认同分离长期游走的两岸的个人或组织,只要两岸问题继续僵持,只要分裂现状没有彻底终结,他们就会利用台湾问题上蹿下跳不断对大陆予取予求。
就此论,立陶宛的出位表演反而提醒了我们,当客观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统一问题确实到了提高紧迫感并加以面对的时刻。
面对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我们当然可以“操之在我”的信心,盱衡时局保持战略定力,但同时也必须立足于最坏的准备。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存在统一的“最佳时机”,只有国家分裂,才是唯一的不可承受之重。
特别提示: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如须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如果您觉得有价值,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微信群。
分享、在看和点赞,至少要点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