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期刊日前刊登由葛来仪、白洁曦与柯庆生三名美中关系学者撰写的文章,文中呼吁赖清德若胜选,应考虑冻结“台独党纲”,吸引不少两岸媒体关注。
1
然而,呼吁赖阵营冻独,并不等同否定民进党的“台独”主张。此撰文的本质是纵容以“维持现状”作为幌子的分裂路线,所谓的“反对任何单方改变现状的企图”,更是妄图干预大陆以何种方式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公然挑战。
但一些报道并没有作出精准解读。尤其,当“台独”的非法与不正义,需要引述他人观点来证明,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的表现。如同早前华为新手机问世,最值得赞颂的应是中国科技创新不畏打压,有些观察者却将重点投射在几位蓝营媒体人的开箱新闻,完全本末倒置。
事实上,在2013年年底,民进党讨论两岸政策的“华山会议”上,立院总召柯建铭就曾建议冻结“台独党纲”,此举是希望淡化民进党的“台独”色彩,以利于重返执政,是“台独”战术的调整,而不是战略定位发生实质改变。
对此,时任党主席苏贞昌表态,台湾早已是“主权独立国/家”,已经“独立”了,没有“冻不冻结的问题”,之后民进党的主流观点也没有再强调“台独党纲”,而是反复拿出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希望绕过相关议题。
其实,“冻结”二字本身语带玄机,不是废除、废止,只是暂时搁置,深绿虽然不满,但类似提议也没有引起大规模声讨,作为一种包装“台独”主张,经柯建铭之口说出来,只是把绿营心照不宣的默契搬上台面,目的是为骗选票。
2
时过境迁,代表民进党参选2024的赖清德,被问及同样问题,回应也和苏贞昌没什么两样。认为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实质上等于取代了“台独党纲”,这种观点在绿营内部早已被普遍接受。
此说法的矛盾在于,“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2007年,民进党内还通过了所谓“正常国/家决议文”,当中主张早日完成正名制宪,叫嚣在适当时机举行公民投票,彰显主权独立,甚至鼓噪要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形同“台独党纲”复辟。
之后政党轮替,在民进党惨败后,没有掀起更进一步的讨论。如果新决议文可以取代旧主张,民进党应该遵循当年的“正常国/家决议文”,之所以退回到“台湾前途决议文”,仍是选举考量。
过度聚焦是否冻结“台独党纲”,是忽略了民进党在坚持顽固分裂路线的前提下,可以随时因应内外形势变化,作出各种包装“台独”的策略调整,这是带给两岸的真正挑战。
反观岛内一些反对“台独”的主要政党,除了口头上表示不认同民进党的 “两岸互不隶属”。但“台湾前途决议文”中提及的,“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等相关说法,几乎被广为接受。
继续炒作“冻独”议题,反而在回避“渐进台独”、“柔性台独”的危害,是面对分离主义的特征变化,故意选择掩耳盗铃。
如果说李登辉借壳上市的“独台”路线成为岛内的主流政治意识,蓝绿有此表现并不意外,但一些台湾以外的两岸观察者,更不应该因为美国人的“冻独”提议就大喜过望。早在10年前,大陆学者汪晖对于类似现象已经犀利地指出,
有趣的是:当台湾“统派”式微之时,为了在“独台”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基本教义派”的“台独”主张成为台湾社会内部经常被批判和指控的东西,以至于造成一种幻觉,似乎反对“台独基本教义派”就等于“统派”。在知识领域里,这种现象更甚,很少有人--包括“独派”知识分子--愿意把自己说成是“基本教义派”。这不过是“独台”理念占据中心地位的后果。在这种政治理念中,并不存在“统”的位置。
这才是“冻独”在岛内引起关注的原因,它所揭示的,是分离主义的重心从“台独”向“独台”转化,如果看不到这个层面,过度解读冻结“台独党纲”,正是落入民进党包装“台独”的陷阱,掩盖了两岸的真正危机与挑战。
侯赵民调直逼赖萧,蓝营翻盘有望还是回光返照?
马英九高呼:台湾是省,不是国名
没了蓝白合舞台,墨绿的柯文哲现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