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京市政府将原八宝山革命公墓改建为公墓。这里最初被命名为“北京革命公墓”,是革命烈士的安息地。1970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可以安葬在八宝山的,主要是已故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某种程度上,能够安葬在八宝山公墓,也是对他生前贡献的认可。但有一个人绝对有资格在这里安葬骨灰,但他选择了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这个人就是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先后任国务院(国务院)副总理,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社会活动家,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作为作家,郭沫若主编过《中国史稿》和《甲骨文集》,并于1958年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78年,86岁的郭沫若在病床上向老伴于立群和几位妇女仔细交代了他对后代的安排,特别是对死后墓地的选择。郭沫若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死后不要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飞天。”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高规格的追悼会结束后,郭沫若的骨灰最终在家人的护送下撒在昔阳县大寨村附近的虎头山上。这座山正应了那句话,“山不高,但很有名”。虎头山半山腰,一座是陈永贵陵园,一座是“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纪念碑。那么,郭沫若死后为什么要留下遗嘱并将骨灰撒在大寨呢?1965年冬,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响应国家“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带领中科院科学家到大寨学习。朝气蓬勃的大寨村民,让郭沫若深受鼓舞。特别是在考察中,郭沫若听说大寨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三不”(不发救济粮,不发救济款,不发救济物资),“三不减”(不减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减集体储备粮,不减社员分配粮食),非常感动。或许从那一刻起,郭沫若就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他希望死后葬在大寨的最大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