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平天国就没有当今的中国。
太平天国前清廷寄希望于八旗,蒙古亲贵以及绿营兵这三个暴力机器控制全国,但围困南京的江北,江南大营被攻破,标志着清廷自身的兵力已无法制衡太平天国,现实让清廷认识到了自身的弱小,开始放权给地主武装。
随后各地汉人官僚及地主在当地招募乡勇,在天平天国以前清廷是严禁结社的,一旦发现多人,尤其是汉人成立一个集体就会处以极刑,这就是孙中山说是一盘散沙的缘故,而招募的乡勇合法的成为了一个汉人集团,且此集团天然带有暴力性质。
清廷之所以这么害怕结社就是因为结社容易出现不同的思想,对清朝的统治基础产生动摇,而此后演变成洪门,旗下走出多名如孙中山,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的哥老会就诞生于地主武装力量湘军,蒋介石也和洪门等有不少渊源。
此后僧格林沁“战死,又标志着满家亲贵最后一位能打的陨落,慈禧只能将宝全压在汉臣上面,除了允许汉臣建立自己的武装外,清廷已无力支付乡勇的薪酬,开始由汉臣在当地自筹,本来汉臣已经拥有了人事权,兵勇由汉臣自招,提拔的依据也是汉臣所写的奏章,现在由于天平天国迫在眉睫的威胁,汉臣又拥有了财政权,乡勇对清廷失去了所有依赖,清廷自然也就无法节制乡勇。
这也是必须严禁军队经商的根本逻辑,一旦军队拥有了自己的财政权便会无法控制。
所以后期的湘军只知有曾国藩,而不知有慈禧。消灭天平天国后,慈禧连续下了几次裁撤湘军的诏书,都被湘军搁置不理,直到曾国藩处死几个头目才得以进行。
但这些被裁撤的湘军并非就此卸甲归田,大多要不成为打家劫舍°的流寇,要不成为占山为王的土匪,一旦有人号召,这些人会立马再次聚众成为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清廷已无力消灭他们,他们都成为当地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湘军裁撤后清廷对东南的控制力更加下降,清廷的军事力量已经无法控制东南各地军队。
而曾国藩之所以同意裁撤,也是因为自己在剿灭天平天国后年事已高,贸然造反能不能成功先不论,成功之后看着虎视盹盹的弟弟曾国荃,胜利果实不一定能落到自己儿子手里,所以当时曾国藩冒险并不理智,其次旁边还有政见不同的左宗棠,面和心不和的学生李鸿章,湘军还不一定能打过这两股军事力量。
所以现在虽然对慈禧一贬再贬,慈禧也搞出了许多荒唐,不合逻辑的外交事件。但其实慈禧是玩权谋的行家里手,能在汉臣之间制造矛盾相互制衡,但自从李鸿章下野,左宗棠死后,年老的慈禧已无法有效的控制汉臣,新生代的汉臣也更加团结,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甚至能搞出东南互保这么个东西,所以此时的清廷已经名存实亡,呈现各地割据的状态。
慈禧死后,更无堪用的满蒙亲贵,所以在慈禧死去的那一刻,清朝实质已经土崩瓦解。
此外,湘军攻破南京后,太平天国数年在中国最富裕的东南搜刮的财富都被湘军占为己有,财富一船一船的运往湖南,这些钱兴盛了湖南的教育与研读文化的条件,所以近代史上湖南是最猛的一个省,连伟人也降生于此,根本原因是湖南有钱,也就出现了名师与高徒。
慈禧本想用查抄天平天国的钱弥补清朝亏空,最后却一分没得到,派出信得过的马新贻任两江总督去查却被刺杀,也标志着湘军已经尾大不掉,清廷对全国失去了控制力。
综上,天平天国的最大贡献有三:
一是天平天国运动抵消了清廷大部分军事力量,为革命军队此后推翻清廷打下了牢固基础。
二是天平天国逼迫清廷放弃了对结社的控制,新思想,新集团开始在清朝出现,为革命党创造了生存空间。
三是天平天国运动间接助推了湖南的发展,为伟人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没有天平天国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清朝虽然是落后的,腐朽的,但却是古代中国统治力极强的一个王朝,其对内驭人的招数玩的炉火纯青,官僚以奴才自称,且各位皇帝都比较精明,乃至慈禧虽然对外一塌糊涂,对内的权谋手段玩的还是很溜,从早年的诛杀顾命八大臣,毒杀东皇太后就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天平天国浩浩荡荡的运动对清廷力量的抵消,现在清廷是否还存在都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