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朝进一步确立宗法制度,除元清外,很大部分的王朝都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即将皇位传予正妻的长子。在现代人看来,我们会认为立长而不立贤过于迂腐,因为嫡长子也可能是断送王朝的蠢货。然而,这个在千年来改朝换代下仍得以保留的制度,除了表面上为了遵循儒家价值观,其实也反映了「家天下」之下君主的考量。
最简单的原因,贤与不贤,主观性实在太强,当中还夹杂了君主对儿子的喜好情绪。更重要的是,「立贤」即代表立储问题需一直搁置至少十几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文臣、武将、后宫、宦官甚至地方政府都可能纷纷拥护不同的皇子,形成权力集团互相争斗。这导致以后的每一个国家决策都受派系牵引,对于封建王朝而言是很大的损耗。例如,三国时期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以及清朝康熙的九子夺嫡。开国皇帝固然需要一定的才能,但守业更难。比起才能,历朝皇帝更注重嫡长子背后母系氏族的支持。早点立储也让继承人有更多时间学习。万一嫡长子实在平庸,皇帝在临终前再为他安排几位能干的大臣,让大臣们权力互相制衡就好了。在封建王朝中,君主的决策往往关乎国家的命运。而立长不立贤这一传统,虽然在现代看来或许过时,但其中蕴含了君主对于政权稳定和家族延续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