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四十)
公元前204年6到7月间的修武夺军,改变了战场局势“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
我们此前一直说天下有黄金关中、黄金河北和黄金江淮三大黄金(见链接:《钥匙》)
现在的情况三大黄金刘邦有其二,汉军已占据优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已不可阻挡。
项羽率领的楚军虽然拿下了荥阳防线,但是汉军坐拥优势兵力在黄河以北虎视眈眈,楚军根本不敢西进洛阳,只能等着汉军出招。
此时的汉军面临战略选择。
从心情上,刚刚得到大量以逸待劳的河北精锐,汉军很想趁势南下收复荥阳防线。
(刘邦)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战。
但这样的战略存在冒险之处:如果汉军主力南下,必然会遇上楚军主力,也就必然会爆发主力决战。
现在汉强楚弱,谁最希望立即展开主力决战呢?当然是弱势一方的楚军!
如果战场被分散在上千里的广阔战线,那么楚军兵力少、后勤线长且弱等缺陷会被充分暴露。
如果立即展开主力决战,那么楚军的所有弱点都能暂时被掩盖,汉军的兵力和后勤优势在一战定胜负的决战中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汉军有希望获胜,可一旦决战失利,楚军就能很大程度上扭转局势。
所谓欲速则不达,优势方更愿意也更适合使用稳妥安全的策略。
因此经过了一两个月的讨论,刘邦最终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
汉军不急于南下与楚军主力决战,而是将部队一分为三,充分的调动楚军:
河北方面军主力由刘邦亲率,继续严密监控黄河南岸荥阳-成皋战场的楚军;
韩信带着赵军和以曹参、灌婴为首的大股汉军再加上张耳回河北继续动员一部分新军,组成山东方面军,东向进攻齐国;
卢绾、刘贾率领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偏师,在濮阳渡过黄河配合南下东郡,配合这里的彭越部威胁楚军后勤。
项羽现在无比头疼。彭越的部队擅长流动作战和破坏作战,此前项羽想亲自去抓却没能成功,现在加上汉军协助无疑更难打了。
可一旦派出主力,荥阳防线的部队立马就变得势单力孤起来。
我们打个简单的比方,假设汉军有八万,楚军五万,虽然汉军优势,但是一旦展开不够或者没发挥好,楚军还是有获胜机会。
现在汉军调两万到后方,为了一举击溃汉军,楚军被迫也调两万甚至更多部队出去。
那正面战场就变成了六万打三万,汉军优势就大大扩大了。
但思来想去,项羽还是决定率一支精锐部队回师与彭越作战。
没办法,刘邦死守在河北,项羽想决战,但却没能力渡过宽广的黄河决战啊。
与其在荥阳干等着无所事事,也只好亲率重兵回去救急了。
荥阳战场留下钟离昧守荥阳,大司马曹咎带着被刘邦俘虏后投降楚军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守成皋。
项羽精锐回师后,刘邦部主力获得了比较大的兵力优势,立即渡过黄河南下打响了成皋之战。
史料关于成皋之战的记载充满了戏剧性:
羽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
项羽回师救援前特地叮嘱守成皋的主将曹咎,你只要坚守成皋15天,15天后我就回来了。
在这15天内,刘邦这混账肯定会想办法诱你出战,你可千万要坚守城池,不要出城半步啊。
汉果数挑成皋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数日,大司马咎怒,渡兵汜水。
但没想到刘邦毒啊,他居然天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曹咎,骂得可难听了。
最后曹咎和楚军被骂得受不了了,忍不住就出去打仗了,于是就全军覆没了。
这个故事结构很精巧,戏剧张力很足,后来的什么三国水浒一类的优秀小说都大量引用类似套路。
怪不得现代历史爱好者都爱穿越呢,实在是看到一群古代猪头三没法不产生穿越的冲动啊。
三岁小孩都知道你不理我我就骂你,你说我堂堂高中生大学生,还能没经历过这点小技俩?
我穿越回去只要把忍辱负重这绝招这么一使,那还不就成了绝世名将,改写历史了?
不过仔细分析,这故事多半只是后来项羽一系叙事时给自己脸上贴金。
项羽说曹咎只要坚守十五天,那他有没有十五天内赶回来呢?
楚军主力是9月回师应对卢绾、彭越联军的,成皋之战十月才结束。
史料没具体日期,我们只能猜测曹咎出击时多半已经过了15天。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曹咎有没有能力多坚持几天呢?
如果我们回顾下荥阳防线的基本状况,就不难得出曹咎很难在成皋坚持太久(详见链接:《荥阳战场》)。
荥阳防线是由三个关键节点——荥阳、成皋和敖仓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
目前荥阳由楚军钟离昧部镇守,曹咎部防守成皋,那敖仓呢?史料没记载楚军有夺取过敖仓。
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
…(刘邦)乃从其画,复守敖仓,
根据郦食其劝说刘邦的对话,敖仓要么一直在汉军手里,要么就是楚军兵少疏于防备。
敖仓本身就是紧邻黄河的一个小山坳,汉军主力渡河马上就能围攻敖仓,荥阳和成皋方向的楚军都来不及救。
从史料记载来看,汉军和大司马曹咎的楚军是隔汜水对峙。
成皋又被叫做汜水关也即后世的虎牢关,虎牢关在汜水西岸。
因此如果汉军如果从西边打过来,曹咎用不着渡过汜水去打汉军。
因此汉军的行军路线只可能是先南下拿下敖仓(红星处),然后留一部分部队看住荥阳方向(蓝圈处),主力西进与成皋楚军隔河对峙。
敖仓失守也就意味着楚军控制的荥阳和成皋成为两座孤城,被彻底割裂开。
项羽之所以率精锐回防,就是因为卢绾、彭越联军切断了楚军的后勤,前线物资非常紧张。
楚军这次回师要的是一击至胜,必然优先保障回防部队的物资供应,荥阳、成皋方向后勤物资就会非常短缺。
我们知道汉军防守荥阳时,物资供应主要靠敖仓通过新建的20里甬道运输。
楚军没有掌控敖仓就意味着荥阳方向缺少物资。
大城荥阳都缺少物资,孤悬在外的成皋方向就更不用说。
成皋只是一个关城,更多作为重要关口存在,城池面积比荥阳小得多。
这样的关城能够存放的物资非常少,在楚军主力带走大量物资的前提下,成皋恐怕最多也就能坚持10来天。
之后,不用刘邦攻城曹咎的部队自己也得饿死。
曹咎要想多守几天,就必须要靠荥阳的钟离昧部来运送物资。
可荥阳和成皋还有100多里,汉军牢牢控制黄河,大部队可以从河北轻易南下。
没有敖仓供应粮食,荥阳自己本身余粮就很少,还很容易被汉军阻截,几乎没有向成皋方向提供支援的能力。
这样一来,成皋方向的楚军就没有了选择——要想不饿死,只能尽快出击与汉军主力决战!
所以曹咎部的主动出击,和汉军骂不骂其实没多大关系。
司马曹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渡过汜水寻求击败汉军,至少能有机会逃回荥阳。
可惜这种局面稍微看过点书的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战术——半渡而击。
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
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于是楚军大败,曹咎、董翳、司马欣等都战败自杀,成皋楚军遭遇了歼灭性打击。
成皋之战的大胜让汉军夺回了通往洛阳的门户成皋。
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汉军方围锺离眛於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汉军随即进兵围困荥阳,在东郡一带与卢绾、彭越联军作战的项羽不得不中断进攻回到荥阳。
汉军没有继续在荥阳坚城下纠缠,回到敖仓和成皋拒险固守。
此时攻守之势已经逆转,楚军又在成皋丧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此后再没能力威胁汉军洛阳与关中方向了。
根据项羽一系留下来的官方史料,似乎成皋之战的主要责任在于主帅曹咎。
是曹咎违背了项羽的命令,莫名其妙的主动出击导致的大败。
只是这显然是项羽在推卸责任,如果我们用常理来推导,很容易看出,成皋之败的主要责任在项羽自己!
当时的局势异常清晰,汉军拥有兵力优势,并且在多个战场展开攻击。
汉军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楚军,寻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楚军!
而作为兵力劣势方最现实也最应该执行的战略只有一个——收缩战线,集中兵力,逼迫敌人主力决战!
兵力劣势一方集中所有兵力与敌主力决战是最有希望的获胜方式。
前面我们举了例子,你集中五万打敌人八万,还是有相当机会获胜的,尤其楚军是百战之师,战斗力强。
可你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把部队分成二万、二万、一万,那么这个一万就极有可能被敌人从容分兵两到三万一口吃掉!
面对汉军利用兵力优势多路进攻的战略,楚军现实的选择就是撤离荥阳防线,全军回师定陶—砀郡一线,收缩防御。
这样楚军主力犹在,彭越所在的东郡也成了前线,不再有能力骚扰楚军后勤,楚军局势要比后来实战好很多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项羽当时选择猛攻荥阳战略就是孤注一掷的。
主战场由攻转守意味着项羽需要艰难的等待刘邦犯错,他没有信心因此不愿轻易撤离荥阳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可问题是即便你要在荥阳期待奇迹,你也应该把成皋的部队撤回敖仓啊!
成皋孤悬在外不具备可防守性,反而导致楚军被迫分兵成皋、荥阳两个方向,给了汉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一部的大好机会。
如果成皋方向楚军回撤到敖仓与咫尺之遥的荥阳守军互为犄角,汉军很难短时间攻克敖仓,楚军还能得以保存有生力量。
怪不得郦食其说项羽不坚守敖仓简直是老天的赏赐。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项羽不愿意舍弃成皋的心情。
成皋是进入洛阳—函谷关防线的咽喉,一旦主动撤出成皋,今后很难再得到威胁洛阳和关中的机会。
项羽很清楚自己的机会在于进攻、进攻、不断的进攻,一旦进攻完蛋了,他多半只有在煎熬中等待死亡。
围棋里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叫做“不舍一子”,形容棋手不肯舍弃任何棋子导致丢失大局。
这句话用到这里形容项羽的战略似乎恰如其分。
项羽不肯舍弃荥阳,项羽甚至不肯舍弃成皋,一直在前线苦苦坚持着,也许他自己也未必知道在坚持些什么。
我们对比另一个连载的俄乌战争想必就会有更直观的体会:
楚军重点进攻已经结束了,楚军只能转入全面防御,可是项羽一直不肯接受这个现实,这无疑大大加速了楚军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