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出个汉初三杰,刘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二十二)
最近不少朋友在问,看了好久的基本概念和小人物,我们想要看大人物啊。
终于,咱们可以暂时走出一段时间的小人物,咱可以来看看大人物了。
希望重新回到大人物身边的朋友们能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
刘邦在首都洛阳南宫大摆酒席,酒席之中却突然邀请所有文武百官畅所欲言: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赢得天下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认识,这种皇帝举办的国宴到底是在干什么。
后世读史的毕竟大部分是普通人,很容易用普通人的一些经验套在上层建筑头上,因而引发很多误会。
就好比我们经常看到史书上记载了很多酒席,很容易以为这些酒席和我们普通人哥几个喝酒打屁的酒局类似。
但这是一种误解,这样的误解会导致我们误会很多事情,比如此前介绍过的这段:
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
很多后世学者就简单粗暴地解释说刘邦进了彭城就沉迷于酒色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汉军刚刚拿下敌人首都,数不清的事要做,哪有功夫忙于酒色。(详细解释见链接:《彭城之战》)。
言归正传,皇帝置办的酒会我们通常可以简单类比为后世的茶话会或者“民主生活会”。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和大家谈谈心,尤其是谈谈一些不适合在官方正式会议上谈的话题。
就好比现在刘邦问的,为什么是我赢了,项羽输了呢?
这显然不是个能随便回答的问题,更不是个适合在正式会议上讨论进而制定出什么政策的议题。
但是这个话题很重要,因为刘邦需要借这个来谈谈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些事情。
刘邦这是打算和大伙谈啥呢?我们看看接下来大伙推出的代表的回答就好理解了: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这段回答不仅微妙,而且甚至被推出来回答的人也很微妙。
高起这个人再也不见于史书,后世学者对他是谁莫衷一是。
有的人猜测他是不是功侯里唯一姓高的祝阿侯高邑。
不过祝阿侯高邑的地位级别和王陵差太远了,理论上没有和王陵一起说话的资格,更不可能在史书上还排王陵前面。
清朝学者钱大昭提出这个高起有可能是形容词,说坐在高位置上的王陵起身对答。
还有些其他说法,也没得出统一结论,我们这里就不深究了,先不管高起是谁,先看看王陵是谁:
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
王陵是沛县的地方豪强,虽然不是公职人员,但是刘邦当年都要拜他为大哥。
后来刘邦沛县起事后王陵不肯低头做小弟,自己跑去南阳当了大哥,混得有声有色。
刘邦率部打到南阳,王陵一度投靠刘邦并跟随刘邦进了关中。
但等刘邦成为汉王后,他又带上自己部队跑去南阳发展。
简单来说,王陵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山头,还和刘邦有着旁人没法比的私人关系。
所以王陵一直以来就是“少文任气,好直言”。
这个评价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刘邦面前没太多一定要进步的想法,所以没啥顾忌,想说啥说啥。
回到这次酒宴,对于刘邦抛出的敏感问题,王陵这样的身份和心态无疑最适合代表大伙说话。
而王陵的对答也非常有意思,想必对这段历史已经熟悉的朋友看到这会有种“咋又是这套”的感觉。
实在因为王陵说的话,人韩信、陈平都几乎一模一样的说过一遍(见链接:《韩信》、《陈平》)。
这三段几乎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对话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刘邦确实是公认的乡镇领导习气作风,爱骂娘,爱拍桌子抖椅子。
刘邦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人人都可以当面公开说他这臭脾气(见链接:《刘邦是个什么样的领导》)
第二,汉军中的主要大佬的目的就是赤裸裸的要求裂地分侯,大伙都不避讳这点,甚至三番五次强调这点。
现在我们就比较能理解刘邦召集这次酒会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最近关心的问题又是什么。
正月刘邦称帝,称帝的同时封了七大诸侯王并确定了诸侯王的地盘。
不久前,刘邦又发布了极其重要的的《高帝五年诏》,我们也花了十多节详细为大家介绍其每一个细节。
这份诏书里,从“诸侯子”到所有基层将士再到民众前朝爵位田宅问题都有详细安排,甚至奴婢的问题都有处理。
现在上到最上层建筑,下到基层将士乃至底层的民众奴婢,个个都有安排,都得到了好处。
偏偏是汉帝国建立最中坚的力量——众多开国功臣们的安排,到现在都没落实,甚至连个动静都没有,你说大伙能不着急吗?
但是从刘邦的角度,他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因为开国功臣的要求他暂时满足不了,部分要求不太想满足。
开国功臣啥要求?从韩信到陈平再到现在的王陵,说得都非常清楚: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
显然大伙的意思是,我们和诸侯王大致差不离,不过人家地盘大点,我们地盘小点。
问题是这个要求,刘邦显然不打算全部满足。
前面介绍了,经过称帝时的一番较量与出招,目前的情况是天下主要地盘46郡,汉帝国直辖了24郡。
但是如果现在再加上百个功侯的地盘,那可就大不一样,上百个功侯都是县侯,大体上有近百个县的地盘。
汉时一个郡大约也就十几个县,上百个功侯理论上可以划走七八个郡的地盘,相当于两三个诸侯国。
而且这些功侯各个功勋卓著,不太可能把他们分到偏远边疆,事实上后来也基本都封在了相对富裕发达的地区。
在刘邦的规划里,县级侯国和诸侯王国绝不会是一样的,侯国的自主权要比诸侯王国小很多。
因此具体侯国和朝廷的关系以及规章制度要怎么处理,需要慢慢谈慢慢定的细节就太多了。
更进一步,这些功侯的封地具体要在哪也是要整体全国一盘棋考虑的问题,细节敲定需要很多时间。
因此其他上层建筑和中层、底层的人士的问题都可以搞定得很快,开国功臣的封侯事宜却只能慢慢来。
功臣们的封赏事宜一拖再拖甚至一点动静都没有,自然让功臣们非常焦急,议论和声讨的声音自不会少。
这也是刘邦置办这次酒会的目的:咱们大伙聚到一起来,把大家关心的事说一说。
但是刘邦已经有了想法,功臣封侯的事还要拖很久。
实际上这事启动拖了半年多(到十二月才开始),真正把主要功臣的封侯问题解决个差不离则还要花一年多。
也就是说这事既要一起好好聊聊,刘邦又没法直接聊,因为那只会立马聊崩。
刘邦这才准备了这个我为什么能击败项羽的议题,刘邦当然对大伙会怎么回答一清二楚:
不就是拐弯抹角的催我赶紧封侯封地盘嘛?从韩信到陈平,老子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
刘邦也早就准备好了怎么拐弯抹角的把自己的态度挑明: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一开始想必大伙听了就会心头一跳,因为刘邦直接说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是定调为否定态度。
接下来就有意思了,刘邦说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啊,那都是因为我有张良、萧何、韩信三大人杰。
这三大人杰甚至论单项能力个个都比我强啊。
然而这样的三大人杰却都愿意为我干活,我也都能把他们用上、用好。
项羽呢?他也有一个大人杰范增,可他却不能好好用范增,所以项羽只能失败了。
聪明的朋友们,你们看明白刘邦这话的意思了吗?
当时酒会在座的个顶个都是比猴还精的人精,自然一听就知道刘邦这是在干嘛:
是,你们是有功之臣,可你们的功劳真有你们自己吹的那么大吗?真有那么不可或缺吗?
咱真正能赢最主要的还是靠的顶级天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那是一个顶十个。
人韩信是裂土封王了,可人韩信的业绩、本事,你们哪个敢站出来和他比?
更何况比他俩还要更不可或缺的张良、萧何,到现在也都没安排,也都在候着呢,人说啥了吗?
你们不要老借着拿我和项羽比来把我架起来,催我催得什么似的。
人项羽虽然比我差点,可也没差到哪去,人除自己外还封了17个王呢。
不说这些王,范增大伙没人不认识吧?到现在整个秩序还是他鼓捣出来的玩意(见链接《新天下总设计师》)
范增不也封了历阳侯嘛,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么一个堪比张良、萧何和韩信的天才,项羽他没用上啊,还和人最后闹翻了。
所以啊,你们这些同志,不要把尾巴翘得太高了,你们当然对帝国有那么一点点贡献,也有那么一点点成绩。
可是天下终究是属于天才的,没有张良、萧何、韩信这些天才人物在朕的带领下指导大家,哪来帝国的辉煌成就啊,哪来大伙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做人要饮水思源,不要总想着索取,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奉献。
总之,虽然刘邦明显是在狡辩,在强词夺理,但终归是借这个非正式的机会,把态度表明了。
对于侯国的地理位置该往哪摆,侯国的政治经济地位该怎么放,还有很多需要讨价还价的地方。
朕做了一辈子交易,指望朕随随便便大出血是不可能的。
所以具体的功侯要怎么封,哪个时候封,现在不会有明确的、正式的时间表和具体决议,你们就不要天天死命催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