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敌人越灭越多,为何地盘却越来越小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三十一)
从公元前202年8月到12月,4个月时间刘邦俘杀臧荼,抓捕韩信。
前面说过,刘邦称帝时汉独得天下46郡中的24郡。(见链接:《称帝》)
拿下韩信后,按理说又得楚地六郡,汉直辖郡将达到30个,真正三分天下得其二,统一全国已近在咫尺。
(此时汉帝国不断对郡拆分,现在已超过50个郡,我们暂时仍按称帝时46郡梳理局势。)
公元前201年正月,汉帝国宣布了新的行政调整方案:
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
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
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
汉帝国不但没有直辖楚国,还把齐国四郡(已拆分为六郡)独立出去!
不仅如此,今山西北部加陕北、内蒙一部的三个郡也被独立为新的代国。
韩国则从位于今河南省的颍川郡迁徙到位于今天山西省的太原郡。
算下来,汉帝国放弃了7个郡,只从楚国拿走了淮阳郡,直辖领土只剩18郡。
汉帝国相当于放弃了今天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北部和山西北部等广阔领土的直辖权。
当然我们可能会想,新的4个诸侯国国王都是刘邦的兄弟子侄。
这是不是只是挂了个诸侯国牌子,实际上还是汉帝国直辖呢?
《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已经雄辩的说明,汉时诸侯国和西周诸侯以及后世帝国的王爷等概念完全不同。
汉帝国和诸侯国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敌对国的关系。
这就尴尬了,刘邦接连冒险发力连灭两王,怎么地盘反而越来越小?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
很多人觉得刘邦称帝就代表汉帝国已经统一天下。
部分朋友甚至觉得汉帝国建立后就已代表了历史大势。
接下来不过刘邦对着地图下大棋,干啥都是在选择好,更好还是非常好。
其实这是对当时局势和历史本身存在些误解。
历史不是只有一个或者几个人在玩过家家,历史是千万人的殊死争斗。
刘邦称帝只是汉军通过一系列合纵联合,在众多盟友的配合下击败了此前的盟主项羽。
刘邦称帝后仍然与众多手握地盘与军队的大佬并立,和当初项羽相比虽然进了一步,但并没本质区别。
就好比绿林军灭亡了王莽,刘玄也称帝并成为公认的盟主,可他并没有走到最后。
赤眉军打败了此前的盟主刘玄,他们也称帝了,但也没能走到最后。
刘邦称帝时天下的进度大约与此类似。
部分朋友心目中的历史大势或者唯物史观其实是英雄史观的变种。
不是说汉帝国建立了就代表了历史大势,唯物史观没这么机械。
唯物史观的意思是,如果刘邦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该灭亡就会灭亡,自然有新的帝国补上来。
只不过最后能长久稳定的帝国必然和历史上西汉走的道路大同小异。
事实上,后世处于刘邦当前进度的帝国,停滞不前甚至快速灭亡的不在少数。
理解了汉帝国此时的进度,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刘邦为何会放弃大片直辖领土。
以楚国而论,刘邦用计抓捕了韩信,但汉军却没有进入楚国境内,因为这是两码事。
楚国反秦元老与“贵人豪桀”一直有着非常强大的势力,牢牢控制了当地的田宅、人口。
他们可以抛弃项羽,可以抛弃韩信,却不会抛弃自己的利益。
三年前,刘邦也曾想稍微尝试下控制楚地。
结果是号称56万大军的刘邦被本土豪桀背刺一败涂地,刘邦本人也九死一生。
此后刘邦率汉军与众多大佬联合打败了项羽,但这不代表他攻下了楚国。
此前就介绍过,当时楚国的特点是豪桀如云但缺乏领头人物。
他们没那么在乎国王是项羽、韩信还是刘交或者什么人,他们在乎的是楚国的独立地位。
刘邦也一直吸取彭城惨败的教训,小心翼翼地处理楚国的问题。
刘邦抓捕韩信后,对楚地也作出了一些有利于汉的动作。
当时楚地淮北和淮南是两个世界,淮南一带开发很少,比较落后。
楚地豪桀势力淮北淮南泾渭分明,少有能跨越淮河者。
因此刘邦将楚国分为淮北的楚国和淮南的荆国,均空降了刘姓宗室为王。
但另一方面,楚地元老贵族主要集中于淮北楚国,刘邦以陈婴为楚相,而且一当就是12年。
我们反复介绍过陈婴是大乱以来楚国影响力极大的顶级大佬。
陈婴为楚相意味着楚国的实际军政事务多由陈婴及其团队负责。
这说明刘邦拿下韩信更多只是为了解决楚地成为反汉策源地的风险,他并不认为吞并楚国的时机已成熟。
楚国不吞并好说,那刘邦干嘛要把齐国和代国的大片领土放弃呢?
这是因为经过近一年实践,刘邦意识到了汉帝国现有领土已超出汉帝国实力。
这么说或许过于笼统,我们不妨看看几个细节:
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
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通逃而归诸侯者己不少矣。
这是贾谊给汉文帝上疏的一段内容。
背景是汉文帝时淮南王由于谋反被废,汉帝国临时直辖了淮南国的领土。
结果天天喊着诸侯王地位太高,我们要削藩的贾谊强烈要求恢复淮南国。
原因是直辖后当地民众被迫往来关中服徭役、兵役,民众苦不堪言。
而徭役和兵役是诸侯王国内政,王国内徭役距离近负担轻,于是民众大量逃亡邻近王国。
这个问题在汉初只会更加严峻。
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雒阳,高帝在焉。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娄敬就是齐国人。
他向刘邦提议迁都时正被迫奔赴三四千里外的陇西服役。
也许人们会问,汉帝国为何不把徭役、兵役做下细分,关外远点的地方就别往关中服役了呗?
可关中作为首都,必然要承担远比地方多得多的工程和守卫朝廷的任务。
关中周边还是抗击游牧部族南侵的前线,还需要大量人员从事戍边工作。
如果汉帝国把关中的徭役兵役都交给关内民众,就会导致关内和关外民众负担差很远。
关内民众恐怕会气得跳起来:总之,你刘邦爱定都哪就去哪定都,不要来我关中。
我们常说帝国一盘棋,但庞大帝国范围内想要一碗水端平难之又难。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吃亏了,每个人都会觉得别人占便宜了。
因此从高帝到贾谊,大家的决策出奇一致:
放弃这块领土,放弃这里的物资租税与人力租税。
说得简单点,就是用钱粮和人力资源买平安。
除了徭役、兵役区域不平衡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说爵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我们介绍过《奏谳书》中的新郪杀人案(见链接:《新郪杀人案》)。
当地的亭长、发弩(类似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与县人武部作战训练科科长),居然都是关内侯。
可见新郪一个小县里侯爵不少,称得上“诸侯林立”。
而同期还有一个“醴阳盗卖公粮案”。
这个案子发生在南郡(今湖北省)的醴阳县,案犯分别是县令恢、从史“石”,舍人“兴”和“义”。
县令恢是关中人,此时爵级第10级左庶长,另外三人没有介绍爵级,很可能爵位很低或者无爵。
可以看到,醴阳县干部爵级比新郪县干部相差极远。
此前介绍过,汉帝国老革命,晚革命和反革命爵级差别很大(见链接:《爵位》)。
新郪得上是汉帝国“革命老区”,大量民众参加汉军,得以涌现大批高爵。
而南郡属于临江国,基本没有参与楚汉战争,得到汉帝国高爵的本地人数量自然很少。
整个汉帝国都是类似的场景:汉军主要兵源地涌现了数以万计的超高爵,非兵源地民众多为低爵。
爵位决定一切的制度已经传承八百年,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绝不是短期可以消除的。
帝国不同区域存在极大的爵位不平等,这会带来很大的隐患。
如果关东被帝国直辖,人员随意流动,帝国老区过去的官吏个个高爵,本地人个个低爵。
关外普遍地区很容易被老区垄断高中层,本地基层无法出头,其怨气乃至愤怒会对地方稳定造成致命威胁。
上面列举的只是汉帝国扩张领土时面临的众多难题中的两个微观示例,类似的困难还有很多。
当然,你说这些困难就不可解决吗?也不是。
要解决其实很简单:用强大的武力镇压反抗者,用强大的财力收买有怨气者。
双管齐下之下,用不了多久就会水到渠成。
可眼下的汉帝国有这么强大的武力和财力吗?
刘邦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时间考虑后,果断回答:没有。
为此,刘邦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放弃了称帝时的扩张战略。
他现在采取的是分两步走的战略,把英雄人物和“贵人豪桀”区分开来。
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下英雄人物和地方 “贵人豪桀”的关系。
(公元前205年6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关中地区遭遇大旱,饿殍遍野。可接下来三年,其人力、物力仍源源不断的送往关东战场。
难道是关中人民不惜牺牲自己也要解救水深火热的关外人民?只怕老百姓没那个觉悟。
无外乎刘邦、萧何等充满了政治野心的英雄人物和其团队,用尽军事、政治、经济手段,威逼利诱之下把大家组织起来。
所以刘邦目前的战略就是先想尽办法解决那些和自己一样充满了野心与欲望的英雄人物。
同时又放弃大片领土,放弃大笔的税收与人力,示好各地“贵人豪桀”。
朝廷想把手伸进来,贵人豪桀们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殊死搏斗。
但朝廷不问你要钱要粮要人,绝大部分贵人豪桀没兴趣管你汉帝国的死活,没兴趣背刺、攻击汉帝国,甚至也没兴趣管谁是本国的国王。
这样,汉帝国有时间逐渐积累武力和财力,等到能力具备了,再开启第二阶段的统一过程。
刘邦用尽了后半生的时间,完成了统一进程的第一步,消灭了所有英雄人物。
刘邦死后有很多的变化,统一进程有所放缓,但仍在稳步前行。
几十年后,汉帝国终于能把税收到他所能收到的最远的地方。
相信现在会有很多朋友觉得好像漏了点什么。
刘邦这轮调整不就是开启了分封天下的步伐么。
千百年来,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充满了争论。
长期以来,认为秦始皇输在没有分封,刘邦赢在分封天下的看法也一直是主流看法之一。
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东西做些解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