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彭越落幕,一个不够“浓度”的大哥,辜负了陈豨的“信任”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七十四)
公元前196年3月,动荡不安的汉帝国再次发生大事:
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
梁王彭越被判处谋反罪而被杀了三族,彭姓梁国也就此被废。
常渔巨野泽中,为盗。
秦帝国时期,彭越不过是巨野泽边的一介渔民,可能还干点没本钱买卖。
可赶上天下大乱,他一跃成为秦末动乱中笑到最后的八位帝王之一!
众多出土秦简显示,民众为躲避秦帝国赋税徭役,往往逃往湖边。
因为大湖周边多沼泽,缺少田地,通常是帝国地方县廷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在湖边这里结庐而居,打渔为生相对生活会比较容易点。
我们不清楚彭越是否也是这类逃亡的平民,不过彭越的行事风格却很有这类逃亡水盗的特点。
他们敢逃离帝国基层严密的监护网,当然都是敢想敢干、胆大包天之人。
但他们逃往相对易于生存的湖边,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谨慎、多疑。
彭越起事时就充分展示了其敢想敢干与谨慎多疑之间的矛盾:
陈胜起,或谓越曰:“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
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秦末大乱时,彭越身边大约也聚集了百十来号人。
大家请彭越就此拉起旗帜开干,彭越却说咱还是等等,先看看大秦和叛军到底是谁输输赢。
居岁余,…乃行略也,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这一等就是一年多。到彭越出山时,秦军确实败相已显。
可此时天下已是项羽、刘邦、张耳、田荣等上来就扯开旗子大干一场的大佬们的天下了。
其实你说谨慎一点,老成持重一点就不好吗?也未必。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素信,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立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婴谢不能,遂强立之,县中从之者得二万人。欲立婴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婴母谓婴曰:“自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
婴乃不敢为王,…其众从之,乃以其兵属梁。
陈婴出山时也是一堆人哭着喊着要跟随,上来就有两万人马,而且大伙一致推举,想要立陈婴为王。
但陈婴一家子不敢挺身而出,退缩了,带着兵马投靠了项梁。
可陈婴最终在汉帝国封侯,还成为楚相把控楚国朝政十余年。
陈婴不仅本人善终,子孙后代也享受了数世荣华。
反而那些大哥们,除了刘邦,又有几个没有身死名裂呢?
我们实在很难说陈婴不当大哥、甘为小弟就不是成功的人生。
但彭越不同于陈婴,他是个习惯居中而坐的大哥。
彭越有着优秀的领导才能,有着无法抑制的勃勃野心,这注定了他很难成为某个大哥的小弟。
可身为大哥的彭越在重大决策时又谨慎多疑,自然就会很纠结。
彭越倒台过程把他那纠结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之。
至邯郸,征兵梁。梁王称病,使使将兵诣邯郸。
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
陈豨叛乱后兵锋很盛,直至邯郸。(见链接:《叛乱》)
刘邦兵分两路,本人只带了部分部队赶赴邯郸救急。
由于汉军兵力不足,刘邦要求彭越亲率大军赶来增援。
但彭越却说我病了来不了,只派人带了少量兵马去邯郸救驾。
彭越真的病了吗?他当然没病,他不过是和秦末起兵时一样举棋不定,想多观望观望。
彭越内心深处只怕希望陈豨闹得越大越好。
最好能像楚汉战争时一样,双方僵持在邯郸数年不能动弹。
那彭越可就一下又回到了当年举足轻重的黄金时代。
不过彭越也就只敢想想,行动上万万不敢乱来。
其实无论刘邦还是彭越,大家都打了十多年交道了,彼此都心知肚明。刘邦早就看透了彭越!
楚汉战争时,刘邦修武夺军手里有人后,立马派卢绾、刘贾带两万人进彭越地盘把他看起来。
因为刘邦明白,敌后战场只能靠自己人,指望彭越在敌后有效牵制项羽,那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去。
六年,朝陈。九年、十年,皆来朝长安。
从彭越履历来看,四年前白登之围刘邦遇险时,彭越也没亲自带兵救驾。
只不过当时刘邦内忧外患,不敢对彭越怎么样,但这一次刘邦决意拿彭越开刀了。
面对刘邦的雷霆之怒,彭越吓得想要去洛阳当面向刘邦谢罪。
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即为禽,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
彭越部将扈辄劝彭越,当初前线吃紧时要你去你不去,现在叛军都已经快被灭了,你再去面圣又有什么用?
刘邦明显已经磨刀霍霍,大王去了洛阳肯定被拿下。
这真是旁观者清,扈辄能看出来刘邦这次明显不会放过彭越了。
刘邦这些年为什么忍让着彭越、英布等大佬?
还不是因为河北、山西矛盾重重,匈奴在北边虎视眈眈?
刘邦一直担心河北、山西一带会发生类似后来陈豨这样的叛乱,到时候再叠加上匈奴及其扶持的伪军,会引发不可控的风险。
所以这些年来的刘邦只能与彭越、英布友好共处,以避免腹背受敌。
陈豨叛乱之后虽然给汉帝国带来巨大损失,但整个叛乱过程无论是匈奴,还是英布、彭越都瞻前顾后,不敢决一死战,反而让汉军清空了潜在风险。
不再有后顾之忧的刘邦又哪会放过早就想对付的彭越呢?
所以扈辄劝彭越,大王您无路可走了,果断造反吧。
可彭越哪有胆量当出头鸟呢?
如果彭越有这个胆量,陈豨叛乱时就举兵相助不好?
陈豨起兵后没有全力进攻邯郸,而是派出一支精锐去攻打齐国(见链接:《战略》),这是叛军迅速丧失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
陈豨战斗经验异常丰富,恐怕不会轻易犯这样的错误。
他之所以分兵齐国,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起事后就有迅速联络彭越。
陈豨希望通过主动进攻齐国的实际行动鼓励彭越迅速出兵东进响应。

看地图很明显,陈豨如果按刘邦所说集中兵力攻打邯郸,最多也就打到漳水,仍然和南边的彭越联系不上。
而实战东进聊城,如果关键时刻彭越能果断起兵,就可以如红线所示沿巨野泽、济水直扑齐国首都,齐军在叛军与梁军左右夹击下很难兼顾。
这样,彭越就可以摆脱齐军的监视,轻易收复东郡北部黄河沿线,对河北汉军的侧背形成重大威胁。
彭越起兵后英布也必然跟着起兵,如果这样,汉军面临的威胁要比实战大很多。
然而彭越终究继续自己的观望策略,根本不敢做大动作。
现在我们回头看刘邦抓捕韩信一节,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这种转瞬即逝的时机面前,天下间敢于一跃而起的,刘邦之外只有两人:一个叫项羽、一个叫韩信。
四年前匈奴大举南下、韩王信反叛时;
三年前伪军深入河北,赵军在背后阴谋武装叛乱时;
此刻陈豨叛乱一路南下打到黄河时;
如果韩信还在楚国,韩信绝不可能像彭越一样缩手缩脚!
争天下不是童话,刘邦根本不敢作此幻想,所以刘邦当年不顾一切也要坚决消灭最大的威胁——韩信。
言归正传,彭越既不敢造反,也不敢去洛阳见刘邦,他干脆继续称病。
可彭越当鸵鸟,他的部下们却不是鸵鸟,大家此时都明白得很:
梁太仆有罪,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于是上使使掩捕梁王,囚之雒阳。
彭越的太仆奔走到洛阳告发彭越和扈辄谋反。刘邦随即派人去梁国抓捕彭越。
而彭越由于此前的首鼠两端,早已变得众叛亲离,只能束手就擒。
扁舟一直用自创的“大哥浓度”一词来衡量楚汉间的乱世枭雄。
彭越就是那种典型的“大哥浓度”很高,却又不够高的枭雄。
在自己的地盘和熟悉的领域,彭越有着很强的领袖才能与领袖欲望,是当之无愧的大哥。
可是在众多大哥争锋时,彭越并不敢当出头鸟,更愿意缩在后面。
彭越的死亡还留下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东,欲之雒阳,道见越。
越为吕后泣涕,自言亡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诏与俱东。
至雒阳,吕后言上曰:“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
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廷尉奏请,遂夷越宗族。
故事说,刘邦感念自己和彭越的故旧情谊,一开始并没有杀掉彭越,而是把他流放到蜀地。
流放途中彭越碰到了去见刘邦的吕后,他在吕后面前痛哭流涕,希望吕后向刘邦求情,能够把他发配回故乡昌邑。
吕后假装答应他,把他带回洛阳后,却和刘邦说,老公你可别犯糊涂,千万不要放虎归山啊。
刘邦恍然大悟,于是让吕后买通彭越家臣告彭越又想谋反,直接夷了彭越三族。
后世读者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
大家都感叹吕后不愧是女强人,政治敏锐,行事果决。
但是,这个故事记载在彭越传记中,我们介绍过,相比皇帝本纪以官方档案为主,人物传记通常是官方记录与二手史料的混合。
这个故事里包含大量非公开的无法证实私人对话,很有可能来自二手史料,熟悉本连载的朋友肯定知道,扁舟又将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欣赏故事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吕后处心积虑弄死彭越的目的是什么?
后世学者大多只能模糊地说这是为了儿子接班后做打算。
问题是我们别偷懒,拿着刘邦死后的历史稍微对应一下,这说法似乎毫无道理?
断案时有个常识:谁受益最大,谁最有嫌疑。
彭越被彻底批倒批臭谁受益最大?
燕王绾、相国何等请立子恢为梁王,
子友为淮阳王。罢东郡,颇益梁;罢颍川郡,颇益淮阳。
彭越一死,刘邦两个儿子立即被封为梁王和淮阳王。
他俩不仅瓜分了彭越地盘,还拿走了淮阳郡全郡、东郡和颍川郡一部。
除了刘邦本人受益,请问这对身处易储漩涡的吕后和他儿子可有半点好处?
汉文帝入继大统后,皇帝和拥立的群臣非常有必要就开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做些决议。
吕氏家族被清洗了,但吕后以皇帝身份执政多年,仍然以正面形象盖棺论定。
不过拥立汉文帝的军功元老们还是尽量在与吕后相关的一些历史问题上形成了一些决议。
大意是告诉文帝,吕家盛极一时却最后举族被屠,主要是由于当年吕后不善待功臣,没积德啊。
吕后与彭越的故事不是来自官方史料。二手史料里的这个故事或许完全符合事实。
又或许其实吕后本意就是转达彭越的意思,但刘邦觉得我饶你彭越一命已是天大恩情,你居然敢讨价还价,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只不过具体操作交给吕后去执行下罢了。
从谁受益,谁嫌疑最大的常识出发;从当时吕后与太子深陷易储风波,对刘邦诚惶诚恐的实际情况看,后者可能性只怕更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