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不韦的发迹看秦国崛起的奥秘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三)
在中国古代,要说到商人的典范,那非吕不韦莫属了。因为吕不韦的经历实在太过神奇,一介商人,竟然混着混着,就混成了天下头号强国秦国的相国(相邦),甚至一度是秦国权倾朝野的顶级权臣,在他当政的时候,秦王也一度只是一个傀儡。
历史上留下的吕不韦的记载,故事性非常的强。
记载说:秦国有一个王孙叫异人,又叫子楚,他的父亲虽然已被立为太子,可是他父亲有二十多个儿子,他年纪排在中间,又是庶出,地位可谓不上不下。
而且,这个异人似乎不怎么受王室重视,被派去赵国做质子,也就是当人质。赵国和秦国仇深似海,秦国这些年来不停顿地东进,力图并吞六国,赵国就是秦国东进路上的头号绊脚石,秦赵之间的战事经常爆发。所以异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刀架在脖子上”的环境中生存,生活非常窘迫困顿。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但是,异人运气很好,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据说是抱着一个惊人的抱负来主动接近异人的: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吕不韦和异人见面,居然一开始就是打的“立国家之主”,获得无数倍的利润的算盘,这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毕竟异人只不过是一个庶出的、地位平庸的王孙,又被派往敌国当人质,朝不保夕,要把这样平庸的王孙扶植成国王,这得花多大的代价啊?而且你花的这无数的代价,最后打水漂的几率也实在太大了点,这能成吗?
然而,吕不韦居然真的把事情干成了。按照史书的记载,吕不韦决定投资异人后,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操作,硬是把异人扶上了王太孙的位子。
当然,异人得以成功是有很多先决条件的,首先是他的父亲已经被册封为秦国的太子,就等老国王死后登基了。然后呢,他这个老父亲虽然妻妾成群,儿子都生了二十多个,却偏偏特别宠幸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又恰恰没有儿子,所以异人登基的道路,其实就是取悦华阳夫人,让华阳夫人把他过继为自己的儿子,从而借壳生蛋,成为太孙。
于是吕不韦就发挥了自己财大气粗的优势和在商场多年打磨出来的营销包装特长。据说他一把就拿出了家产的一半——五百金供异人消费,进行自我包装,广交赵国政要及各国质子使节,广纳门客,使其贤名传到秦国。然后又拿出另一半的五百金西行求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且游说的还特别有技巧,采取了迂回进攻的高级战略,重点游说华阳夫人的弟弟和妹妹,拿下他们后,这俩人都争着抢着在华阳夫人面前说吕不韦和异人的好话。
最后,吕不韦成功了,华阳夫人被说服了,她又紧接着给太子安国君吹枕边风,把安国君也给吹服了。就这样,异人成功逆袭成为了太孙,并且没过多久他的爷爷和爸爸就都病死了,他一跃成为了天下最有权势的秦王,吕不韦自然也就跟着拜相,兑现了这次获利无数的投资。
上面的故事已经够神奇了,然而还有更神奇的在后面,据说吕不韦不仅仅当上了相国,甚至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他的儿子!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故事说,吕不韦特别漂亮还特别会跳舞的情人,已经怀了他的种,有一次他和异人一起喝酒,异人见到了大美人,眼睛都直了,非要和人家那啥。吕不韦虽然很舍不得自己的女人,但是为了今后的大业,还是忍不住一咬牙,把心爱的女人献给了异人。这个美女怀的吕不韦的种,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儿子的故事,未免过于狗血和离奇,古往今来很多史评家都从各种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纷纷辟谣。不过不管怎么说,吕不韦一介商,人最后搞出这么多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怎么看也是段牛到天上去的传奇人生。
不过前面的传奇故事,多半只是故事而已,带有太多的演义成分。吕不韦的故事,单拿出来看,固然会觉得极度的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长的话,就会看到,吕不韦能够发迹,离不开秦帝国政坛的根本权力分配原则。
在吕不韦之前,和他一样传奇的人物并非没有,比如说魏冉。魏冉是楚国人,在楚国的经历史书都没有任何记载,但是人魏冉来到秦国后摸爬滚打,最后也一样的混成了秦国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
某种程度上来说,魏冉比吕不韦还要牛,因为吕不韦能够发迹,毕竟还是靠的抱公子异人和华阳夫人的大腿,而魏冉则是自己当大腿,依靠自己的势力和运作,让自己的姐姐成了太后,让自己的外甥成了秦王!
魏冉的姐姐就是鼎鼎大名的宣太后,宣太后一直到秦王死,也只不过混成了一个八子,相当于后宫里的处级干部,结果只不过因为魏冉够牛,她一下子就当上了正国级的太后,而且她和魏冉两个人把持朝政几十年,逼的秦昭王快六十岁了还不能亲政。
介绍魏冉多牛, 并不是想拿他和吕不韦去做关公战秦琼的比较,而是希望让大家意识到,外国人在秦国要比在其它国家好混很多。商鞅是卫国人,在魏国混了很久,没混出特别大的名堂,结果一到秦国就鱼跃成龙,一举成了秦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又比如张仪和范雎都是魏国人,但都在本国混的很不怎么样,而他们一旦来到秦国,却都当上了权倾天下的相国。
秦国自秦武王二年始置丞相/相邦(国),之后秦王国和后来的秦帝国先后有过21位相邦、丞相在位,分别是:樓游、张仪、乐池、公孙衍、樗里疾、甘茂、向寿、楼缓、魏冉、田文、寿烛、范雎、蔡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缩、冯去疾、李斯、赵高。
这里面,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 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而明确的秦国人只有王族出身樗里疾1人,可以说,秦国的历代丞相,外国人占据绝对多数。
在战国时期,以外国人为相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关外六国,也有过挂好几国相印的苏秦,有过从魏国走到楚国当总设计师的吴启。但是总的来说,各国的相邦主要是由本国人把持,更进一步,主要是由本国的公族、王族把持。
更重要的是,除了国相之外,强势的王族公子们往往还拥有着额外的庞大的势力,左右着朝政。我们都知道战国末年有著名的战国四公子,这里面除了春申君黄歇算是本国大族出身外,其他几个大公子全是王族,各个都有自己的封邑,养着庞大的食客队伍。他们势力庞大,完全是国中之国的模样,一个不乐意,就敢公然击杀国家的大臣和大将,公然和国王叫板,而且他们圈养的知识分子们,还会到处鼓吹宣传,把他们那无法无天的种种恶行,吹捧成一个个伟岸光荣的英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对比下,那些拥有才华和行政管理能力又迫切渴望混出名堂来的各色人才,都会不自觉的用脚投票,选择秦国作为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
借用上一节提到的比喻,在当前各大传销团伙争夺江山的时刻,那些拥有自己的固定下线班底,拥有强大开拓和管理市场经验的翡翠钻石们,都是最宝贵的中坚力量。而秦国无疑是对外国翡翠钻石们态度最好的国家,给了他们最大的自由度,让他们能看到自己升级到皇冠、三星皇冠、五星皇冠乃至N星皇冠的机会,于是天下的才华之士,纷纷带着自己的团队切到秦国来,而汇聚了天下的精英基层团队,秦国开拓和管理市场的能力,自然就远远的超过了六国。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吕不韦发迹的故事,或许远没有流传下来的故事那么传奇,但却更加的复杂和实际,吕不韦看中了公子异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冲着奇货可居,扶植一个国王去的,这些都是事后的吹捧。现实的情况是,吕不韦和天下无数渴望走上政治舞台的人才一样,有着一个秦国梦,千方百计的想和秦国扯上关系,去秦国实现自己的理想。
吕不韦最初也和大量六国人士一样,千方百计的巴结着公子异人,渴望着得到去秦国当客卿的机会。终于,他们和公子异人一道,来到了秦国,得以在秦国咱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在这个过程中,吕不韦凭借自己的出色的才华和组织能力,逐渐展露头角,成为异人团队的领军人物。
但是,异人能够最终成为国王,绝不仅仅源自吕不韦出了什么奇谋妙计,更不可能靠讨好华阳公主就得以实现。吕不韦和异人得以成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的团队通过在秦国的经营,在与秦国大大小小各色团队的博弈之中,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可。
事实上,这和当年魏冉团队得以把控秦国政坛是很类似的,秦国的政治氛围和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这里,王族的势力在急剧的衰弱,这里是来自各国的精英团队们最好的角斗场,时刻创造者类似魏冉、范睢和吕不韦的奇迹。
秦国的独特政治格局,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源自强势君王基于王权考量的精心设计。
秦国地处西陲,虽然在西周末年的大乱中,秦国的触角伸进了关中,但是实际上秦国并没有能力控制留在关中的众多部族,几百年来,秦国的势力核心都在相对贫瘠的凤翔到宝鸡一带,离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带,也就是咸阳到西安一线,还有几百里的距离。
所以,秦国长期以来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长期与西部游牧部族的缠斗,让秦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相对贫瘠的土地和稀少的人口,又让秦国的行政人才极度欠缺。这就让秦国很早就有行政上重用关东外国人的传统,在秦国初霸西部的穆公时期,行政上就是倚靠的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等外国人。
第一节给大家介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秦国进行土地改革,由贵族城邦转向中央集权,那么接下来摆在秦国国君面前的主要课题就是,怎么构建一个稳定的,适合中央集权的权利架构。
秦国是后发国家,在此之前的两百年间,众多关东国家都先于秦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制度转型,留下了无数的经验与教训。秦国国君很容易得出一个最重要的教训,那就是一定要限制王族/公族的权利膨胀。晋国没能限制好公族,所以公族膨胀后无法抑制,最后晋国被几大公族给瓜分了。齐国也同样没能限制好公族,公族膨胀后无法抑制,最后齐国几大公族斗个你死我活,几败俱伤,结果眼睁睁的看着国家政权被外国的陈氏(后来改为田氏)给篡夺。
早期氏族社会发展到春秋时期,实际上是类似城邦政治的贵族联盟,受当时的生产力条件的制约,实行的是最纯正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度。所以所谓的公族和后世的皇族亲王有很大的区别,强势亲王的权利往往来自庞大帝国的皇帝,他们为了维护皇权而给予兄弟子侄与巨大的权利,但是在国家行政机构的高级官员上,皇帝还是有较大自主权的。
后世我们通常说的门阀士族式的贵族社会,贵族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以土地为代表的财产继承上,政治的继承是间接的,而在世卿世禄的早期贵族社会,贵族的政治权利的继承更加直接,所以关东诸侯国,公族几乎完全掌握国家行政,这些掌握行政的官员的权利,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出身,和国君没有特别的关系,这就导致这些高级官员的权利很少依附于国君,国君的权利受到很大制约。
所以,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上节介绍的商鞅变法里的内容,才能体会到其布局的高明之处。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军功升爵,但是军功升爵是有个限度的,你不能推翻掉所有现有贵族享受的继承特权,那样的制度是不可能执行下去的。那么,怎么样把权利和平的从旧贵族尤其是王族手里,平稳的过度到一个新的更稳定的政权架构呢?
来自外国的客卿就成了重要的一环。外国投奔者能否成为客卿,固然要看他们在母国的地位和手里的团队实力,但是这些人能否成为客卿是由国君说了算的。这样,国君就可以自己提拔自己更欣赏信任的人成为客卿级别,和那些王族大贵族的后代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然后呢,上节介绍了,咱们官二代官N代的升级模式,是玩的下线制度,也就是团队奖制度。也就是说,只要把客卿们和官N代将N代们都放到一个团队里,那么大家升起级来就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模式下,国君可以从外部源源不断的找到人才,和国内的王族与大族的后代一起升级,这些人和国君离得更近,可以从国外不断获取,所以升级后他们更容易获得朝廷中的行政职位,进而逐步把持了秦国的朝政。
这些外国来的客卿们在秦国缺少根基,虽然职位很高,但是势力相对弱小,自然的要比王族大族更加依国君,依附于王权/皇权。而另一方面,外国人才在秦国可以得到最多的升职机会,又会吸引各国人才不断涌入,从而形成更多的竞争,让国君可以更从容的选择,形成良性循环。
在外国客卿制度和军功授爵制度的双重作用下,王族受到了多重的夹击。一方面,在军界,相对养尊处优的王族,打仗打不过那些地位相对低微一些的本土贵族(这些本土贵族很多都是从国外移民秦国的大族的后代),另一方面,行政上又没法和得到国君支持,源源不断从国外涌入的外国客卿竞争。
我们看下《史记六国年表》里的一些记载:
(秦惠文王七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秦惠文王八年)秦(樗里疾)围我焦、曲沃。
(秦惠文王后七年)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 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秦惠文王后十二年)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
(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勻, 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
(秦武王)三年……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 宜阳,斩首六万。
(秦昭襄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 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
(秦昭襄王)六年……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
这里提到的庶长指的是最高级别的将领的职位,而能担任庶长的人看上去都是王族。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开始就剥夺掉王族、大贵族的权利,而是用制度去迫使和激励他们为国打仗,加强秦国的对外军事扩张力量。
从秦昭襄王往后,就不再看到庶长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将”或者“将军”,或以具体的爵位称之,如中更胡阳、五大夫陵、武安君白起等。这些新称呼下的将领基本都已不再是王族。
也就是说由于军功授爵制度的执行,随着王族在昭襄王即位过程中发生的王权内斗中大批死去,王族就一下子一蹶不振了;而导致王族在王权内斗中大批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由于在国君的刻意设计下,外国客卿在行政体系中的势力非常强大,以魏冉为代表的外国客卿团队的实力,足以打垮一大批互相争斗的王族大佬。
当然,一些爱思辨的读者在这里可能会有疑惑,王族大佬们不是掌握了军权吗,不是一个个的都带兵打仗吗,有军权的大佬怎么可能输给没有军权的行政口的人呢?其实这里是有误解的,我们通常说的掌握军权,更多的是指的职业军人时代,如果你能掌握军队还能掌握后勤,所谓的军权才会有意义。
在战国时期,各国其实连职业军人都没有,军人不打仗的时候都是田地里干活的普通农民,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处在轮耕时代,根本没法形成后世的大田庄庄园经济。所以所谓的王族的军权,实际在平时手里既没有兵,也没有后勤,远远不能和实际的国家行政权力的掌控者相比。当然,更多的细节我们后面还会逐渐深入介绍。
这样,秦国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权力分配格局,外国客卿和他们的团队牢牢把控行政,本土大族把控军事,国王/皇帝和他的亲信(所谓的宦皇帝者)居中调度。这样的权利架构,无疑要比王族势力过于强大的六国来得稳定,也更适合于国君个人的集权。
同时,在这样的权利架构下,为那些有才华或者有团队的非秦国人士,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于是,六国的行政人才也不断的涌向秦国,这就使得秦国在各方面都对六国形成了巨大的优势,不断积累之下,秦国最终的统一六国,也就成了水道渠成的事。
当然,秦国的权利分配架构固然高明,但是也没看到什么了不得的奇谋妙计,他秦国能想到,六国的人难道就想不到吗?这样的权利架构无疑是更有效的,但其实也是相对并不复杂的,最终只有秦国能够实现,并不是因为秦国的国君的脑袋比其它人聪明,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我们下节继续介绍。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漫评水浒
评书《广盛原传奇》
扁舟听雨 晚唐系列之安史之乱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玄武门之变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记不住的那天》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欣赏扁舟听雨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