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十)
上一节咱们重点看了黄金江淮与白银河南,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其他地盘。
在群雄争霸连载中(链接《钥匙》)我们介绍了,争夺天下的主要竞争者必然是三大黄金的老大。
项羽以黄金江淮为基,那么怎么处理黄金关中和黄金河北就成为头号重点。
从项羽的角度出发,他的唯一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削弱关中和河北的大佬,这是人尽皆知的阳谋,不是什么阴谋。
先来看黄金关中,黄金关中的主体是关中平原,也是秦帝国首都咸阳所在。
不过我们这里说的黄金关中不仅仅是关中平原,还包含周边地区。
西边有陇郡,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东部,北边有上地和北郡,也就是今天的陕北,南边还有汉中和巴蜀。
关中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这里的战争潜力仍然非常强大。
尤其是天下已经乱了两年半了,无论是黄金江淮还是黄金河北,都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而关中经历的战火最少,也就意味着这里可以比其他地方更快的恢复。
所以项羽团队现在反复考虑的是怎么扼制关中的诸侯。
关中目前有两支部队,一支是章邯率领的秦军,他们是本地人,看上去很容易整合本地力量。
一支是刘邦率领的汉军,这支部队由江淮和河南等地的外地人为主体。
两支部队人数相当,大体都在五万上下(秦军人数见链接:《项羽真的坑杀二十万秦军?》)。
我们很容易理解以项羽当时的眼光来看,自然会觉得秦军强,汉军弱,重点是要削弱秦军。
于是项羽开始赤裸裸的拆分秦军,拆分关中。
项羽的拆分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基于地盘的拆分,把甘肃、关中和陕北拆成三个不同部分。
甚至觉得关中实在太大了,还把关中进一步细分为咸阳以东和咸阳以西。
咸阳以东的关中富裕,所以单独一个国家,咸阳以西稍微差点,所以加个陇西,反正就是两块谁也别想比谁强。
第二个维度是人事的维度,拆分秦军的几个主要将领。
秦中央军的领袖一直是章邯,但秦军中还有司马欣、董yi等大将足以和他分庭抗礼。
章邯是秦军的老大不假,但是这个老大来自皇帝的任命,队伍并不是章邯自己带出来的。
秦军中的高层将领,比如司马欣、董翳这些人,他们头上的帽子,也是来自皇帝的任命而不是章邯的提拔。
而且司马欣、董翳两人是后期带援军增援章邯从而加入中央军的,也就是说这俩都有独立于章邯的自己的班子。
我们可以看出,章邯虽然是老大,司马欣、董翳这样的高级将领绝不是他的小弟。
所以尽管当初加盟的时候约定章邯做关中之王(链接《三个男人一台戏》),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关中绝不是章邯一个人可以吃的下的。
最终的结果,关中三块地盘,咸阳以西加甘肃(陇郡)归章邯,立为雍王;
咸阳以东的关中归司马欣,立为塞王;
陕北(北地、上郡)归董翳,立为翟王;
南边的汉中和巴蜀全部归刘邦,立为汉王。
事后来看,汉王刘邦非常迅速的击灭了关中三王,一跃成为足以与项羽争霸的强国。
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项羽在黄金关中的安排太失败了。
要不是项羽把关中一分为三,刘邦哪有机会这么轻易的进入关中?
可问题是如果项羽把关中全封给章邯,是否就一定会比后来效果好呢?恐怕很难说。
章邯当了唯一的关中之王,司马欣、董翳会甘心给章邯当小弟吗?只怕很难。
关外的河北、山东在分封完后,几个大佬很快就开始了内讧,打得不亦乐乎。
关中的情况很难例外,司马欣、董翳完全有可能也很快和关中王章邯展开激烈的火并。
现在项羽分封三王,大家边界确定,各自消化各自地盘,还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如果他们互相间打起来,刘邦只会赢得更容易。
如果章邯就是能力出众或者司马欣、董翳等人顾全大局,大伙齐心协力就是把关中搞得有声有色呢?
那项羽只怕更加睡不着了。
关中加陇上再加陕北,这不就是当初秦国起家时的地盘吗。
正常来说,以起家时的秦国地盘南下汉中和巴蜀那是手到擒来的事。
一旦战局发展成这样,等于章邯就可以短时间迅速恢复昭王时期的秦国地盘。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初秦国吞并六国的历史。
而且以当时的历史经验来说,从巴蜀汉中往关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简单解释下原理。
看下地图巴蜀最主要的农业基地在成都平原,这里和关中平原被高大险峻的秦岭与巴山隔离,距离遥远。
这两大盆地中间有个跳板——汉中盆地。
汉中面积不大,但汉江从中穿过,沿汉江东下可直达武汉。
所以这里是从富饶的长江中游集散物资的关键枢纽。
关中离汉中比较近,成都平原离汉中相对比较远。
因此关中比较方便以汉中为跳板集结源源不断的物资跳到汉中南下。
成都平原的政权空有大把物资,很难一跳跳到汉中,相对就很被动。
所以当时人们的理解,防止关中坐大才是头号目标。
分割关中同时在汉中和巴蜀保留一个强大的力量,在项羽团队看来就是最合适最平衡的分封方案。
看完黄金关中我们再来看黄金河北。
对于主持分封的项羽来说,黄金河北只怕比关中更让他头疼。
因为关中的主人秦帝国已经被灭亡,秦帝国上层遭遇了大规模的清洗。
也就是说,看上去关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老大,要整合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河北已经整合了两年半,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赵国。
赵国目前形成的以赵王后裔赵歇为傀儡王,以张耳为实际控制者的政权结构和楚国很类似,具备相当的稳定性。
我们如果不当事后诸葛亮,站在主持分封的项羽的角度去看,怎么削弱河北的赵国才是他优先考虑的课题。
项羽团队对河北的削弱可谓煞费苦心,总体来说仍然是从地理和人事两个维度下手。
第一个维度是地理的维度,把河北拆分为燕地、赵地和河内三块。
我们通常说的河北是指的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广阔土地(详见链接《钥匙》)。
其中今天的京津地区及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辽宁一带,在战国时属于燕国。
陈胜起事后,这片地盘也随即被韩广割据,和南边的赵国分庭抗礼。
燕地纬度偏高,农业并不算发达,主要发达的是畜牧业。
失去了燕地,赵国就会缺少优秀的战马和骑兵来源,骑兵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不过秦末还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骑兵的战术地位远远没有后世高。
所以即便不算燕地,凭借土地肥沃的广阔河北平原,赵国仍然是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
于是对河内的处理就变得关键起来。
看下地图,河内郡主要是黄河以北,漳河以南的地区。
在唐帝国之前,这里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方,一直都号称帝王之基。
河内在战国时期多数时间属于魏国,但是到了秦末的魏国,其地盘从来没有扩张到黄河以北。
所以河内这两年大体上先后被赵国武臣部、赵国李良部以及秦军章邯部占据,政治上很不稳定。
对于项羽来说,张耳的赵国绝不能拥有河内。
从地盘上对河北拆分的方案很快就定下来了,但是拆分地盘最终还得看人。
地图上分地盘总是简单的,如果有可能,项羽恨不得能一个县分一个王,那样每个诸侯和县令也没啥分别,还不得任项羽摆布。
问题是你分得再细再理想,现实中的人事满足不了那也是白搭。
你可以在一个地盘分出一百个王,可如果这一百个王都乖乖拜在一个老大门下,那这块地盘仍然是一个整体。
具体到赵国,张耳就是赵国眼下的老大,如果河北的主要实力派都认可张耳做老大,那河北就是张耳的地盘,你怎么拆也没用。
要想拆分河北,你必须得找到能和张耳分庭抗礼的人。
我们回顾下群雄逐鹿的内容(链接《河北群雄》)。
陈胜起兵后,武臣邵骚张耳陈余韩广等人率领三千人北上河北,这些人成为河北各政权的主要统治者。
但是这些外地大佬在河北没团结多久就开始了激烈内讧。
为了在内讧中获胜,张耳陈余决定拉拢河北的本地豪强,于是把赵国王室后裔赵歇拉出来当了傀儡王。
张耳陈余建立的赵国逐渐转换为外地强龙与本地地头蛇联合执政,张耳后来虽然赶走陈余,但是在赵国还做不到一统天下。
项羽要拆分河北,就要从外地强龙和本地地头蛇两个层面找到和张耳分庭抗礼的人物。
在本地地头蛇层面,项羽双管齐下,一方面把赵王歇和张耳分开,一方面把司马卬抬了出来。
赵王歇是张耳这个外地强龙和本土豪强之间的润滑剂,张耳和地头蛇的分歧很多时候必须通过赵王歇出面才能化解。
赵国本来是赵歇当傀儡王高高在上,张耳以国相的名义实际控制政权。
可现在大肆分封诸侯,一堆人都当上了王,你张耳能忍住不当王吗?
张耳忍不住,张耳当了王。
可赵王歇也是王,那赵国不就有两个王了?
你张耳有能耐把赵王歇给废了吗?张耳显然没这能耐。
于是项羽就顺理成章的把赵王歇迁徙到山西的代地当代王,张耳成为河北的常山王。
赵王歇走了以后,张耳和本土豪强之间的联系就被断了一大半,以司马卬为代表的本土豪强他就控制不住了。
项羽趁机把河内划给司马卬当河内王,张耳再不情愿也无可奈何。
即便这样,项羽对张耳仍然很不放心,毕竟张耳手握邯郸、巨鹿和恒山(也叫常山)三个富饶的大郡,随时有能力吞掉河内。
于是项羽又进一步扶植陈余,给他封侯还给了他南皮等三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沧州地区)。
我们回顾下《河北群雄》,巨鹿之战后张耳和陈余内讧,陈余被赶走。
但是陈余一直在政权里和张耳分庭抗礼,他在今天的石家庄到沧州一带经营很久,号召力很强。
由于当时河北群雄毕至,张耳腾不出手对陈余斩草除根,而今项羽又大力扶持本土派,张耳和本土豪强的统一战线被瓦解,他对陈余的优势就逐渐消失。
此时放出陈余这个孙猴子在张耳的地盘大闹天宫,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通过项羽对关中和河北的处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项羽分封的根本目的:
尽量让这里的几个大佬谁也干不掉谁,尽量让这两个黄金地块保持分裂和混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