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二十一)
关于刘邦的崛起近年来有一个说法非常盛行:
说刘邦之所以能屡屡化险为夷,是因为有吕氏家族这个大boss在。
刘邦的初始团队,刘邦手下的嫡系山头,都是吕家人或者由吕家人在管理。
只可惜后来吕氏家族被定性为汉帝国最大的乱臣贼子。
所以吕家的光辉历史都被帝国官方给篡改了。
这种说法属于那种典型的口袋戏法。
因为你找出任何和这种说法不同的意见,它都可以以历史记载被篡改了来应对。
不过所谓的历史被篡改了显然不能作为随意创造“隐藏Boss”的理由。
后世原本的革命大佬最后成为叛徒、工贼的大有人在。
官方记载确实会对其人生经历做出一些修订。
比如突出某战役该大佬公然不听伟大领袖正确意见,非要先打别的地方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又比如挖掘出其在革命的关键时期居然意志不坚定,还阴阳怪气质疑伟大领袖的英明决定。
总之,我们不能排除官方资料里确实会模糊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
但是这和篡改档案库里的资料是两回事。
吕氏家族的几个大佬都长期身居高位,有众多侯级的大佬和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吕氏家族倒台时革命时期的吕家大佬都老死了。
和他们相关联的大佬也大都已寿终正寝,我们翻功侯表就能发现,其后代被清算的并不多。
这些大佬们的档案资料早已盖棺论定,后世没有道理也没有能力去翻革命时期的旧账。
因为打为现行反革命瓦解其小集团就足以解决眼下的问题,不需要追溯过往。
追溯过往档案牵连的人太多,需要否定的太多,引发的风险巨大,关键是收益太少。
政治斗争那也是要算账的,没人会做赔本买卖。
刘邦时期韩信、彭越都被打为现行反革命,但这些大佬的档案资料都基本保存,我们对韩信、彭越的功绩仍然能完整找到。
甚至陈豨这样直接造反的反革命头子,他在档案里也没有删除,用心找也能找到他的资料。
所以官方宣传对后来被打倒的大佬有所丑化、对其功绩有所忽视确实难以避免。
但非得说会导致一个“隐藏大boss”的所有踪迹都被完全篡改,需要牵强附会才能找到蛛丝马迹,这也未免过于神奇。
楚汉争霸时期,吕氏家族的主要负责人是吕后的大哥吕泽。
吕泽在官方档案里定性很明确“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在《史记》里得到“佐高祖定天下”这样至高无上评价的只有两人,还有一个是吕后。
也就是说整个吕氏家族在革命时期的定性都是很明确的——“佐高祖定天下”。
所以,吕氏家族在刘邦团队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功绩。
这个地位和功绩在官方档案里没有任何抹杀,资料其实也有保留下来。
但后世很多读者看史书的故事性记载,很难找到和吕氏家族相关的内容。
于是大家会自然而然的猜测这么重要的功绩怎么看内容几乎找不到呢?
其实,吕氏家族的地位和主要作用在史书里记载的很明白。
只是需要一些政治常识才能理解。
吕氏家族的主要头面人物是吕泽和吕释之兄弟,他们都是吕后的兄长。
这两个人物有个点很特殊,他们早期都是以“客”的身份加入刘邦团队。
刘邦团队最终有功侯147人,这里面一开始以“客”的身份加入的一共12人。
这些“客”中有影响力的除了吕氏兄弟以外,还有张良、王陵和张仓。
其他几个都是后封的小侯,大多不算在开国功侯里,我们可以忽略。
张良是身份尊贵且野心勃勃的战国大贵族、王陵曾经是刘邦大哥,张苍此前是秦帝国高官。
他们仨和刘邦合作时自重身份,不肯归属刘邦,选择当个可进可退的客卿,这很好理解。
但是吕氏兄弟是刘邦的姻亲,属于最亲近的外戚级别,在刘邦团队的地位非同小可。
他们选择以“客”的身份加入刘邦团队,其政治意味就很耐人寻味了。
我们再来看看跟随吕氏小团队的几个大佬。
吕氏小团队后来最成功的是阳都侯丁复,封侯7800户,户数在所有功侯中排名第五。
此外明确从属于吕泽的还有东武侯郭蒙、曲城侯虫达,河阳侯陈涓、柳丘侯戎赐、东茅侯刘釗。
这些小团队成员大多还有个身份——“二队将”。
有二队就应该有一队,三队等等。
事实上通过功侯表我们可以看到骑队,弩队,还可以看到“十队将”祝阿侯高邑。
因此汉军部队至少分为十队,其中的二队由以宾客身份与汉军合作的吕泽统帅。
二队既然排行第二,地位上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汉军至少有十队,非得说二队就是“隐藏Boss”就夸大其词了。
我们看下二队将们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从起于薛县和砀郡。
这其中丁复在史记里记为赵国的楼烦骑兵将领,汉书里记为薛县越骑将领。
丁复的履历很明确,他跟随刘邦进了霸上,也就是说是最迟在刘邦西征时就已经加入。
此时赵军正在河北与秦中央军作战,刘邦与其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当以汉书的记载为准。
在群雄争霸连载中我们介绍过刘邦起兵的经历。
刘邦部先与秦泗水郡地方军作战,薛县是最后击杀泗水郡守的主战场。
再之后由于雍齿被魏国收降,刘邦部流离失所,投靠了陈婴,砀郡是主要的作战地。
陈婴部收拢的砀郡六千新兵后来成了刘邦嫡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链接:《刘邦的惨痛往事》)
至此,吕氏家族的功绩和政治作用已经非常明确了。
吕氏家族尤其是吕泽被当作团队内与刘邦并立进行双头格局的工具!
当时的各个团队要想平稳发展,都必须要建立一个双头格局。
因为天下大乱各路豪强都是从小大地忽悠众多豪强汇聚成一个大政权的。
这里就存在一个核心嫡系和普遍山头之间的对立。
只有双头政治格局才能够保持内部的稳定和平衡。
所以各路诸侯最终都选择了双头格局,标配是拉旗子的老大加一个战国王室后裔当傀儡。
哪怕是本身就是王族的田横,也得拉个田市当傀儡王。
刘邦团队自立为汉王,没打算立傀儡王,但不敢丢弃双头政治的格局。
刘邦团队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山头:
丰沛和芒砀山元老、薛县和砀郡的元老、被吞并的魏豹部魏军,河南各地豪强、入秦以后追随的部队和慕从者。
其中丰沛、薛县和砀郡元老是核心嫡系,此后班底已经搭建,属于往下滚雪球了。
核心嫡系中丰沛元老部队不到三千,还出了丰邑背叛那档子事;薛县和砀郡是第二批加入的,但是人数却超过六千。
所以不同批次的大佬很容易彼此抱团,然后彼此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区别对待。
这会让刘邦处理起来很尴尬。
你如果过于倾向丰沛元老,那么第二批次的人就会很不满意,离心离德。
一旦这样队伍就没法壮大,一直处于两三千人的小团队状态。
如果过于倾向于第二批次的大佬,那么丰沛元老就会很不满意,离心离德。
最亲近的自己人都不能把握住,靠一帮外人难道还能靠得住?
此时刘邦再怎么掏心掏肺,再怎么做大家思想工作,也很难让所有人相信自己是一碗水端平的。
这种局面下双头政治就是最合适的甚至可以说唯一的解决办法。
其手法就是扶植一个能够和自己分庭抗礼的二号首长。
这样,各山头就比较容易和伟大领袖保持信任,因为一旦他们觉得刘邦过多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就可以联合起来通过支持二号首长的方式与刘邦交涉。
不过刘邦觉得肥水不能流进外人田,他不想立一个外人当傀儡。
于是他把双头政治的另一头安到了自己老婆娘家人的头上。
问题是你这么玩也太糊弄了一点,你老婆家和你不是一家吗,你这哪是双头啊,还不是一头吗?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刘邦外戚的吕氏家族,一开始要以“客”的身份和刘邦合作。
“客”的核心含义是我们的内部结构、人事和封赏体系保持与汉军完全独立。
只要具备独立的组织模式,大伙就能相信这是真正的双头,因为我们这一帮人的玩法你刘邦说了不算。
当然对刘邦来说,无论如何吕家都是自己老婆的娘家,他总能对其有影响力,也可以满意。
这样刘邦的团队终于可以皆大欢喜的共同发展。
彭城之战的惨败打破了这个平衡。
战时吕泽小团队的二队将主要被安置在砀郡一带,作为预备役保护前线部队的侧后。
由于彭城之战汉军遭遇重大打击,一队主力已经不足以独当一面抵挡楚军了。
二队将成为接下来的作战的重要主力。
现在是危机时刻,再用之前四平八稳的双头模式那就要彻底败亡了。
因此汉军此时不得不进行改组,所有部队统一指挥,吕氏兄弟及其团队也被迫放弃了“客”的身份,成为汉军系统的一员。
这样过去的双头平衡就被打破了。
为此,刘邦在指挥接下来的对楚作战前做了一件大事:
败後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
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
刘邦把吕后之子后来的惠帝刘盈立为太子,并且让太子以监国的身份镇守关中。
这个举动政治意味非常深远。
简单来说,就是把此前的基于军事的双头政治改为内政上的双头政治以保持平衡。
吕氏家族在军队中的独立地位迫于形式不得不被剥夺。
但太子得到了授权,成为关中后勤与内政的主要负责人,具备了与前敌的刘邦分庭抗礼的实力。
太子当时只有十来岁,所以实际上这份授权还是给的太子的监护人吕氏家族。
也就是说,吕氏家族改以外戚的身份继续与刘邦本人及其嫡系分庭抗礼。
汉政权的双头政治格局得以保留,汉政权内部众多山头的平衡得以维系。
因此,吕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双头的地位,始终作为众多山头与刘邦及其家族利益纠葛的粘合剂而存在。
这也是后来汉帝国废太子风波的根本背景!
现在我们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了: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吕氏有类似英布、吴芮、陈婴、灌婴、王陵等大佬一样独立的武装势力。
吕氏家族对于刘邦的创业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但这属于刘邦团队内部组织结构的再创造,属于其势力的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