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真相探析(二)—远比史书记载复杂的战役背景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二十八)
中国古代的正史往往偏向政治史,大多是官方资料与传奇故事的结合体。
史书通常都不太重视专业性,尤其是军事上的专业性。
对于战争要么是简单至极的结果记载,要么是文学性远胜专业性的故事会。
 
以韩信背水一战闻名于世的井陉之战的介绍也是如此。
井陉之战在史记里算是最浓墨重彩的一场战役,主要完整性故事都放在韩信的《淮阴侯列传》里。
而史书里大段的介绍文字明显是偏故事性的。
不仅没有双方的战斗序列,行进路线、排兵布阵等基础军事细节。
甚至连双方战略企图、各军政团队整体局势等最基本的战役背景也很少提及。
 
所以粗一看完整的战斗故事,似乎就是韩信一路从陕西打到了山西,打完山西接下来就打井陉了。
然后赵国的实际控制者陈余就带着傀儡赵王歇前去迎战了。
但真实的战役背景要比史书的简要描述复杂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从刘邦、项羽、陈余、英布以及其他将领的传记中去仔细梳理。
 
回顾下《钥匙》一节,当前天下有三大黄金区块,分别是黄金关中、黄金江淮和黄金河北。
天下实际上始终是这三家的大佬在彼此争夺,彼此纵横开合。
此前项羽想要吞并山东从而控扼河南河北,于是占据河北的陈余就支持刘邦,甚至都派出部队协助汉军攻占彭城。
现在项羽放弃了山东路线,西楚国对河北的威胁大大降低。
这样一来北中国局势的整体趋势就成了项羽和陈余联手对付刘邦。
但项羽和陈余最多是目标有一致之处,双方彼此几乎没有互信的可能,只能是非常有限的合作。
 
河北的上层建筑一直被武臣、张耳、陈余等外来强龙占据,而且彼此间内讧不断。
而这段历史的官方叙事主线始终是汉王国以及和汉王国存在传承关系的新楚国政权。
所以我们很容易觉得河北的几个大佬那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但实际上,黄金河北的实力摆在那,拥有河北的大佬个个都是野心勃勃,胸怀天下的。
 
两年前占据河北的张耳就和项羽章邯激烈竞争,一度还占有小小优势,只不过最终被另外两个团队联手击败(见链接:《三个男人一台戏》)。
现在的陈余在赶跑张耳并把传统的赵国地区稍作整合以后,也同样雄心勃勃。
尤其是在刘邦惨败彭城后,陈余和项羽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赵国更是迅速开始着手扩张(见链接:《项羽的战略》)
                           
比如说山西的太原和上党,最初划分给了西魏国,但是汉军在这里接连和赵军展开激战。
又比如说河内最初划分给殷国,然后被刘邦吞并。
但是汉军这段时间在河内也接连与赵军展开激战,而且汉军还是主攻方。
这充分说明赵国趁着汉军惨败的时机,迅速在山西和河内两个方向武力扩张,拿下了大片地盘。
 
这也是为什么汉军在荥阳正面战场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还要抽调精锐开辟北线战场。
实在是因为赵国扩张太迅速,一旦赵军有效控制山西,关中将面临巨大威胁。
汉军只能以攻代守,与赵军抢山西。
但汉军在山西与赵军激战的时候,刘邦却不断抽调北路军精锐南下,甚至直接把骑兵主力灌婴部全部拉回南线战场。
军令反复无常的变化无疑会给北路军的作战带来很大困扰。
刘邦这么做不是想瞎指挥,实在是河内战场变化太快,对汉军主战场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河内指的是黄河与漳河之间的大片肥沃土地,大约是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的部分。
这里是北中国农业最发达的一块地方,向来被认为是帝王之基。
可以说,如果不能占据河内,仅凭今天河北省的地盘,河北是没资格与大关中和大江淮相提并论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到黄金河北时一定要用大河北的概念,和今天的河北省区分开。
 
战国时期河北列强并立,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
赵国后来基本拿下了漳河以北,河内地区绝大部分时候是魏国的地盘。
秦末的河北政权虽然挂着赵国的牌子,但是一直心心念念富饶的河内。
张耳当初和项羽章邯三足鼎立时就是忍不住吞并河内从而引发另两家的激烈反对。(见链接《三个男人一台戏》)
现在陈余基本站稳赵国后,也按捺不住大举南下,占据了安阳到朝歌的地盘。
大体可以认为河内最核心的北部漳河流域都已被赵军侵占。
 
而河内南部的地盘此时汉军大体上也丢掉了,被河南本土势力占据。
关键是这个占据河内南部的地头蛇,眼下挂的是项羽的旗帜。
这里我们需要稍微了解下白银河南的现状,才能理清河内的局面。
 
白银河南一言以蔽之,就是各类地头蛇的天下。
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是河流纵横,一马平川的富饶土地。
可以说随便一个县就养活十万以上的人口,就能拿出几千的士兵。
而河南又居于北中国的正中心,关中、江淮和河北都直接和他接壤。
所以哪块地盘的大佬一有机会都会忍不住跑河南来打打仗,捞点油水。
这就导致河南很难被整合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各路小土豪遍地都是。
 
河南这种遍地豪强的特点,给当时的争霸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说章邯代表黄金关中率领秦中央军南下河南攻破陈胜的张楚政权后,就想恢复这里的秩序,把它打造成秦军关外的后勤基地。
结果秦中央军陷入河南地方豪强的泥潭,抽不开身(见链接:《越嬴越心慌的章邯》)
最后章邯只能率主力北上向山东、河北方向进攻,后勤始终离不开关中输血,逐渐拖垮了秦帝国。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汉军彭城惨败后面临项羽的追击,却把主力拿去平定河南各地的豪强。
刘邦宁愿冒险让韩信带着一帮关中新兵与项羽对抗,也绝不抽回主力。(见链接:《下邑会议》、《京索之战》)

我们看下曹参率汉军主力平叛的大致进军路线,基本上从东北往西南,打遍了大半个白银河南。
在汉军被楚军追击危在旦夕的时候,汉军主力仍然脱离主战场四处扫荡,目的就是为了维持河南豪强并立的独立地位。
 
这些地方豪强汉军强盛的时候挂个汉军旗帜,楚军威猛了又马上挂回楚军旗帜。
如果听之任之,那这些豪强与项羽哪怕达成有限的合作,也会让楚军席卷河南,汉军就会极度被动。
通过汉军主力这么一拉清单,多数地方豪强自然就不敢和楚军再眉来眼去了。
我们本来目标就是当土霸王,你们楚也好汉也好我其实谁都不愿搭理。
一会挂汉国旗帜,一会挂楚国旗帜也就是怕你们打我的权宜之计。
现在你汉军拉清单拉得这么凶狠,那我们自然就谁的旗帜也不挂,自己玩自己的得了。
 
正因为汉军的冒险拉清单,才造成项羽只能呆板的一直在荥阳(今郑州)一带猛攻。
很多朋友对地理比较熟悉,知道要进攻洛阳和关中,荥阳并不是特别唯一的道路。
比如说从平顶山一带就有很宽阔的道路直通洛阳。
比如说南下到南阳再走武关道就可以直达关中,当年刘邦就是这么走灭的秦帝国。
 
为啥项羽却像得了强迫症一样,此后两年一直在荥阳这死磕呢?
并不是项羽头脑简单,实在是他有心无力啊。

我们看下地图,楚军能进攻荥阳,是因为通过淮河到颖水再走人工运河鸿沟,正好能到荥阳。
也就是说楚军一直都是通过这条水路主干道和后方联络的。
楚军如果走南线进攻洛阳甚至关中,就偏离了主干道。
所以楚军走南线其他道路去打洛阳乃至关中,后勤很难仰仗江淮后方,必须要得到当地豪强的协助!
而楚军现在恰恰就是得不到地方豪强的支援。
 
正是因为汉军冒正面崩溃的风险坚决拉清单,让楚军在河南孤军奋战。
这在之后的战斗中极大的保障了汉军侧背的安全。
但是在这轮拉清单中有个漏网之鱼,那就是王武一部。
王武主要活动在黄河南岸的郑州到开封一带,大约一开始只是拥有几个县级别的豪强。
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汉军拉清单的时候这一带至少还活跃着程处、柱天侯等豪强。
 
但是其他豪强都在汉军拉清单之后沉寂了,王武和他的团队却活了下来。
结合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王武活跃的地方正是楚军主干道的北边。
因此当楚军主力猛攻荥阳的时候,自然会大力扶持顽强的王武部。
在楚军的扶持下,王武部不仅恢复了在开封一带的豪强地位,还派部将恒婴率部从白马渡口北渡,拿下了河内南部。

我们通过地图可以看出,年初已被汉军攻占的河内现在分成了三块:
赵军南侵夺走了北部的安阳到朝歌一线,这是河内的核心区域。
挂项羽旗帜的地方豪强王武部占据了河内南部,大体今天的鹤壁到滑县一带。
汉军大体退守到西部一隅,大体是今天的焦作一带。
 
可以看出,河内的局势变化对汉军极度不利!
楚军的势力范围已经大致和赵军会师,他们稍作整合就可以联手向西进攻汉军。
黄河北岸可是一马平川,赵楚联军可以很轻松的一路进到孟津。
而孟津是黄河中下游的著名渡口,这里往南渡过黄河,洛阳就近在咫尺。
 
如果汉军不能立即阻止楚军和汉军的会师,洛阳就危在旦夕。
后方的洛阳被破,那汉军全力打造的荥阳防线就成了笑话。
到时候汉军就只能撤退到函谷关一带,彻底被动挨打。
 
因此,汉军只能做出紧急部署,将灌婴部和大量北路军精锐立即调往南线战场。
尽管这样会打乱山西战场的节奏,但这也没办法。
因为眼下有着更为紧迫的任务——截断楚军和赵军的会师,保护河内继而保护汉军侧背。
 
灌婴部骑兵南下后,先赶到平顶山一带击败了楚军项冠部,警告楚军不要打从其他地方进洛阳、关中的主意。
接下来汉军灌婴部决定贯彻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优先对付南边的王武部。
这也好理解,如果先打赵军的话,很容易被赵军和王武部南北夹击。
 
我们肯定很想知道,灌婴部能够挽救糜烂的河内局势吗?
楚汉赵这错综复杂的战局接下来又会如何发展?
这样的发展对井陉之战的爆发和进程又会有着怎样的影响?
最后,除夕已至,这是牛年最后一篇,祝大家过年愉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