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山间骑行,过了一山又一山,最终来到一个叫做甘草坪的地方,参观有200多年历史的王家老宅。
据网上资料,乾隆36年(公元1772年),彭氏与时年36岁的儿子王昌富从百丈沟峡谷翻山越岭来到荒无人烟的甘草坪。从无到有,历经五六代人后,甘草坪王家已是声名远播,人丁兴旺。
王家老宅应该是历代人不断扩建而成,据说有10个天井(我没有细数),每个天井就代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而整个老宅的房子又都紧紧相连,有回廊相通。
(图1)
(图2:以上两张摄于其中最左侧的一个天井,房前的两张条凳,估计有3米左右长,感觉颇有些年头了。)
不过,现在的王家老宅已经比较破败了。有些房子拆了重建了现代的砖瓦水泥结构新房,有些则废弃荒芜。
(图3)
网上说现在这里住了不到10人,我在时只见到了一家三口,但他们平时住在谋道,孩子们放暑假了才回来小住。
(图4:遇到了在一处走廊玩耍的兄妹俩,小男孩说他今年9岁,就读谋道小学,家人常驻谋道,不过他们的爷爷大部分时间常住老宅这边。)
但在1949年后,这里曾住了200多人,为方便管理,分成了2个生产队。当年阶级成分划分时,不知道王氏后人中,有没有人被划为“地主”、“富农”?有没有后人在动荡年代远走他乡的?
(图5:我昨天没有能找到拍摄老宅全貌的位置,此图来自网上,供参考)
(图6)
谋道镇这边土家族人比较多,将坟墓建在家旁是当地的风俗。(听说也有极少数建在房子里面的)
我昨天转得不够仔细,回来看资料,老宅边上有这么一个碑。
(图7)
碑文第一句是英文:“One good deed deserves another” ,可以意译为“善有善报”。在这偏僻的深山中,碑上出现英文,实在是一件让人不禁产生联想的奇事。可能家族中有人学过英语,或者这一带有外国传教士活动并与王家人往来密切?
(图8)
(图9)
(图10)
(图11)
听说离老宅一公里之外,有个马颈寨遗址,是当年王家为了免受匪患所建,我行程匆忙,就没有去成。
深山之中生活不易,人们纷纷外出打工或者搬迁到镇上居住,老宅子就逐渐只剩一些恋旧的老人,年久失修及荒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另外,老式房子有诸多不便,虽从游客的角度看希望保存老宅原貌,但旧房改造的成本可能比拆了重建更高,难度更大。
我前年去过的大水井村,被列入文物,成了旅游景点,国家有拨款,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那种毕竟是极少数幸运的特例。
(图12)
(图13)
(图14:以上三张精美的石雕,来自网上,位于一个小天井内,我看得不够仔细,没有发现。)
只是,王家老宅真的不普通,有故事,有特色,规模大。如此荒废,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