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山间 寻访恒合余家两座大院


阴雨一周,趁着昨天早上太阳露脸,我骑车跑了一趟万州恒合乡五星村,去看民国乡绅余仲翘的两个老房子:余仲翘大院和冒水井大院。路不远,坡很陡,累得够呛,回程17公里,花了我2个小时,其中差不多1个小时是在气喘吁吁地推车。
想去看这两处老房子,源于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位于恒合乡有个冒水井大院在2021年入选重庆市传统村落名录,随后查了点资料,就萌发了寻访的兴趣。
出了恒合集镇,拐入山中的村道,开始了一路下坡。坡很陡,刹车始终捏得紧紧的,心里有些发慌,操心回程上坡该怎么办。
下山路骑了约2公里,来到了冒水井大院。

(图1)
院子里空无一人。倒是方便了我从容观赏,拍照。
大院落成于1949年,虽历经70多年风雨,外观看起来伤痕累累,但结构完整,没有裂缝,不歪不斜,仍给人很稳当之感。
院子主楼高13米,宽35米,看起来确实气派。尤其是正面这些左右对称的木梁柱,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朴美感与气度。

(图2)

(图3)
走近细看,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图4)

(图5)
正面台阶两侧对称各有一整块石栏板,每块长9.3米,高1.36米。上面的石刻文字已经损毁,从残存的字迹来看,书法功力非凡。
据我从网上查询,这里本是用楷、行、隶、篆四种字体所刻的《朱子治家格言》。在特殊年代,由生产队长安排村中石匠将原字迹一一凿毁(破“四旧”?),并在上面又抹上了石灰。

(图6)
从门口的告示牌看,这里曾经的住户是政府扶贫对象。
据说,冒水井大院是余仲翘为他的二房姨太太所建,于1949年完工。不久新中国成立,在土改中房子分给了贫下中农们。
能建起这样的大宅的余仲翘,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命运?
据我从网上其他人零星的文字照片得知,余仲翘本人1891年出生,毕业于民国时国立武昌高等师范,获学士学位,是当时凤毛麟角的大学生。而余仲翘的父亲,亦是读书人出身,曾担任民国初期的湖北省利川县长(民国时大院所处位置亦归属湖北利川),在乱世中死于公职,民国政府曾在现恒合水口寺为其立大型石像,在特殊年代被毁。
我在网上看到了后代在2009年为余仲翘所立的墓碑照片。

(图7)
从墓碑来看,余死于1950年,也就是冒水井大院建成后1年。没有看到有人说过具体死因,猜测很可能不是善终。据说曾有人寻访当地老人,称余仲翘当年在乡间颇受人尊敬,并非土豪劣绅。
然而,作为一个那个年代即便在大城市都极其稀罕的大学生,他是否一直呆在乡间,曾以何为业等,我没有看到人提及。
我把相机伸进窗口及门缝拍了几张照片。

(图8)

(图9)
据有来此考察的建筑专家说,主楼堂屋原本是贯通到顶的现代中庭设计,在当年相当前卫。然而后来分给新主人们后,被分割成了无数个小房间,加盖了楼板,充分利用了空间,泯然于普通房屋。

(图10)
左侧房屋石柱上的刻字不知道为何幸存了下来。
大院建在山坡平地上,对面风景极佳。如果能上到三楼走廊,视角应该会更好吧。

(图11)

(图12)
出了冒水井大院,碰到一个老人,老人说余家已没有后人在村里了,大院里现只有一户人家,其他家都嫌这里偏僻不方便,渐渐搬走了。老人说身后的房子是自己在1987年左右盖的,不过儿子在上海打工,家里平时没有什么人。

(图13)
老人告诉我,余仲翘大院还要继续沿村公路主路往山下走,记住有分叉路的时候要左拐,不要右拐,约莫一两公里就能到了。
一路向下,坡更陡,心更慌,经过一两户人家想问路,都没有人在家。一度怀疑是不是已经骑过了岔路。正在犹豫是不是要回头时,一辆摩托车经过,告知继续往下,不远了。
终于到了,虽有心理准备,仍没有料到破败到如此地步。

(图14)
看墙角的碑文,这里在2016年列入了万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只是不知道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图15)
院子有一道石门,上面写着“仲甲村”。据说冒水井大院,也曾有这样一个石门,写着“仲元村”,但我没有看到。
石门两侧的字,左边可以看出被刻意凿毁了,右边则覆盖了杂草。据说,两侧楹联为余仲翘亲手所书“山水有情灵钟秀毓 国家无事物阜民康”,用现在的话说,挺正能量的。

(图16)
院子里同样长满了杂草。不过看得出有人走过的痕迹,大约时不时会有类似我这样的寻访者吧。

(图17)
万幸,这里石栏上的石刻完好。很漂亮的颜体楷书,从落款看右边这部分为清朝进士张清华所书。(听说,是当地人用泥巴涂抹遮挡,让石刻逃过一劫)

(图18)

(图19)
房间的门都开着,从里面的杂物来看,应是好久没有人进来过了。后来听路过的村民讲,因为是危房,政府早几年让最后的住户都搬走了。

(图20)

(图21)
据说,余仲翘大院耗时6年,建成于1929年。仅比冒水井大院早了20年,而且6年前就列入了文物保护,不知为何毁坏情况严重得多?
大院门前的风景。

(图22)
据说,在不远处,有余家墓地,其中建于民国期间的余仲翘的祖父、父亲和大哥的三座夫妻合葬墓墓碑原本极为精美,但都已被毁,余家后人在前几年补了简单的墓碑。不看也罢。
除了余家的两处大院最为突出且知名,五星村的山间还有多处颇有些规模的老房子,比如我在路上远眺到的一处。

(图23)
斯人已逝,由于资料甚少,历史的是是非非很难评说。只是,前人留下的好东西,真不该如此破败下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