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骑行去了蚂蝗村,先后寻访了民国时的蚂蝗坝天主教堂,赵百顺夫妻墓及赵百顺的老宅子。往返30公里,累计爬升502米。
先去的教堂,偏僻小山村里的教堂,规模超出了我的想象。
骑自行车先走县道,再转村道,最后由当地好心村民带路,沿田边小路走十多米,有长满青苔的上山台阶约70级(村民说的,我没有数)。
(图1)
顺着台阶走到小山顶,就看到了天主堂遗址。
(图2)
根据网上资料,这个天主教堂,由比利时传教士筹资于1916年建成。
虽一看便知教堂缺乏维护,但历经100多年风雨,看起来建筑的主体仍相当稳固。
(图4)
听村民讲,天主堂里有外国神父主事,除了现在能看到的两栋楼外,以前天主堂四周有围墙,有马厩、厨房等,在另一个山丘上还有个教堂建的女子学堂,只是那些都垮了。
从这建筑主体的稳固程度来看,如果没有人为故意破坏,女子学堂那些应该不会自然垮掉的吧。
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甘草坪王家老宅,有一块碑,碑文第一句是英文:“One good deed deserves another”。也许碑文的来历和这个教堂有关系?也许王家的人和神父有交情,或者皈依了天主教?
(图5)
村民还告诉我,写着“大礼堂”的那栋楼是钟楼,他还记得钟声响起时,十几公里外的万州恒合乡都听得到。但在二三十年前,钟被人拿走并不知去向了。
山区小村落的一个小山顶,怎么会出现这么一座由外国传教士主持,附带女子学堂的纯西式教堂呢?
据说,这很大程度缘于当时一个叫赵百顺的人,他是蚂蝗坝天主教会会长,在当地发展了不少信众,为做礼拜方便,他向上级教会申请建成了此教堂。
赵百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听说他的墓和老房子仍在,时间尚早,我决定前往看看。
骑行了四公里,然后推车上坡,找到一户农家,女主人好心主动带路,来到了墓地。
刚看到时有些震撼,这应该是我所见过最大的私人墓碑了。墓地杂草丛生,但墓碑非常高大醒目,目测有四五米高。后来网上查资料,说是宽3.25米,高6.2米。
墓碑是很特别的东西方结合风格。最上方有十字架,浮雕的内容亦是东西方内容混合。
(图7)
这个墓列入了利川市文物保护单位,有杂树从中碑文为证。
(图8)
由于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这个墓遭到过严重破坏,墓碑能基本保存下来,已经是万幸了。
再次由好心村民指引,找到了离墓碑不远的赵百顺老宅。有村民说,都毁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好看的了。
(图9)
粗一看,就是一个大一点的普通农家房子。仔细看,发现了特别之处。
这个房子听说建于民国初年,据现在有100年左右了吧。
(图10)
房子正中间这两个门很普通。然而仔细一看就能发现,这不是最初的结构。
(图11)
如上图,原本的结构还能依稀看出来。西式的拱形大门,大门两侧有雕花、石刻楹联、立柱。因为49年后房子充公,分给了多户人家,大门就变成了小门,对联的字在特殊年代被凿掉了。据说,门前台阶两侧原本也有雕花石刻护栏,现在都已经不见了。
房子本来是一大一小两栋相连的三合院结构,前面围墙早就没了,大院右边的小院只有一侧基本完整,可以依稀看到墙上原本有水墨字画,不知是刻意毁坏还是自然老化褪色了。
(图12)
赵百顺出身贫苦,在清朝末年发家,后来,他集赵氏家族族长、天主教会会长,民国利川第九区区长,民团团长于一身,成为这一带名副其实的霸主。
赵百顺的民团,曾属于利川、万县、奉节、云阳交界区域的“四邑联合团”的一部分,联合团的团总为湖北利川秀才余炳厚,正是我前天去的两栋老房子主人余仲翘的父亲。
1921年,谋道“袁大菩萨”率领“神兵”组织围攻赵百顺,联合团团总兼利川县知事(即当时的县长)余炳厚率队前来救援,中了埋伏死在战场上。后来,外国神父出面找来了民国正规军,解了赵百顺的围。
赵百顺1943年去世,享年65岁,善终。
离开前,我找附近一位村民打听了一点赵百顺的故事。
我问:“感觉赵百顺在这一带名声挺好的。他不是个恶霸吧?”
村民答:“他不是坏人。他开了慈善堂救济穷人,请了医生坐堂给乡亲看病,穷人看病不收钱。过年时,他还给穷人送米油。”
我继续问:“听说他家原来很穷,那他是怎么发家的?因为打仗吗?”
村民答:“打仗是发家后的事情了。具体怎么发家的,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听说他力气很大,当时到背米云阳去换盐,他每次都比别人背得多,也就赚得多,可能就这样慢慢积攒起了家业吧。”
我再问:“他的子女后来有没有挨批斗?”
村民答:“他有6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在解放后被枪毙了。他的五儿子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名医,大家有病都愿意找他,后来文革的时候受牵连,死了。”
我最后问:“他还有后人在这里吧?这房子破成这样,他们怎么不来维护一下?”
村民答:“解放后房子就和他家没有关系了。有个他的曾孙子住在附近。”
村民出生时,赵百顺早已过世。他说的这些,应该是有部分属于不那么准确的传说范畴吧。
备注:文中部分资料,来自谭显高老先生发表在谋道在线的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