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山间 很特别的鱼木寨


昨天骑车去了趟鱼木寨。

(图1:我没有无人机,此图来源网上)
如图一无人机的航拍照片所示,鱼木寨位于一个地势险要的山顶,三面是陡坡悬崖,只有寨门前的通路比较容易到达。
山顶不大,官方统计仅居住了100来户人,只有800亩左右的可耕作田地。但你很难想象,这么个小地方,有过巨富家族,规模不小的老房子,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奢华墓葬。
多数时候,我们对传统村落感兴趣,重点是去看老房子。鱼木寨有老房子,但特别之处却是古墓葬。
据统计鱼木寨内现有9座建于清代,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墓葬。其中突出的有3座。
先来看最特别的双寿居。

(图2: 双寿居右侧入口。)
“龙藏鱼木寨,穴居阳和湾”,入口气势不小,石雕精细。

(图3:门楣上雕的似乎是迎亲图)

(图4)
进门后,发现已经有一批游客看呆了。其中一位阿姨喊道:“你们看看,这才是真正的古物啊,看这样子得有上千年了。”我忍不住插了一句:“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修的,近200年吧。”
这又有一道门,上刻“双寿居”,里面才是墓地。双寿居的意思大概是夫妻合葬墓吧。

(图5)
门内是主墓碑,也是让游客们看呆的主体。修得是富丽堂皇,雕饰繁复精美。上面写的是“窀穸(zhūn xī)堂”,墓穴之意。

(图6)
看看局部。

(图7)

(图8)
人物繁多,有龙有狮,栩栩如生。民间墓葬用龙来装饰,是不是有点不合规矩?不过大约这里山高皇帝远,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

(图9:左侧进门的门楣。)

(图10:双寿居面对的风景)
整个墓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如此铺张的墓地,主人有什么来头?
此墓为成永高夫妇合葬墓。在墓地一共有五块刻满文字的碑,根据研究人员对碑文的解读,成永高祖上原居湖北麻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入川,辗转迁徙,在成永高祖父去世后,其祖母率全家迁至鱼木寨。
成永高生于1809年,32岁时独立成家,之后四处购置田产房屋山林,扩大家业,到69岁时,“积家数万余金,置业数千余契”。数万余金是多少已经不太确切,不过又有碑文写道,墓地“连修四载岁月,缴费千多余金。”,如此让后人瞠目的墓地,只不过花了存款的几十分之一,财力着实雄厚。
根据碑文记载,1873年,64岁的成永高捐修宗祠,“六越寒暑而始成,共费三千余金”。这个花费约为墓地3倍的宗祠,如果还在,应该颇值一看吧?但这个宗祠建在何处,是否还有遗迹,我没有找到明确说法。

(图11)
紧挨着墓地左右都有木构房屋,有人猜测也许这就是成永高捐建的家族宗祠,但我看那房子破损严重且不说,装饰很普通,似乎不像。
鱼木寨内倒确实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成家大宅。

(图12)
这个房子正面看的砖石结构,我猜想应该是经过维护重修后的样子,因为其他三面都是保存非常完整的木制结构。

(图13)
遗憾的是,房子大门紧锁。我在网上看到了以前有人拍的内部照片。

(图14)
根据介绍,这个现在称为“连五间”的老房子,户主是成永旺,建成于1889年,当时成永高已经驾鹤西去了。

(图15:连五间门前风景。)
据说,在成家一族兴旺时,鱼木寨又被称为“成家寨”。不过,成家的风头没有持续很久,就被后面落户鱼木寨的向家一族盖过。
鱼木寨现存墓葬中,除了双寿居,就数向梓墓、向母墓最大。向梓据说祖籍湖北,原本是万县罗田镇(现万州罗田)大户人家,后看上了鱼木寨,来此定居。

(图16)
向梓墓与双寿居同一年建成。虽“计年三载,计工八千余零”,耗费不菲,但与双寿居比,则规模上小了很多,也没有院墙。
但向梓墓有它不同寻常之处。

(图17)
墓顶雕的是一个官帽,下面以五条龙为框饰,写有“皇恩宠锡”四个染红大字。据说向梓的儿子在京城国子监,为老父在朝廷那里争取到了九品封典,在这边远之地,这个芝麻官的封典成了莫大的荣耀。

(图18:向梓墓顶的雕刻,据说是草书的“福”字,龙身凤尾交织构成,我没有看出来。)

(图19:向母墓里的一个石雕,刻“一团和气”四字。)
清末至民国,向家崛起,终于有后人向光柏,建起了一座规模更超成永高双寿居的大墓,据说该墓为鱼木寨墓葬的巅峰,“从地上修到地下,巨石雕砌,石门以消息机关控制。整个墓室浮雕精工,朱红涂饰,金碧辉煌。”,然而,此墓在五十年代被毁,据说石料被拿去修了水库。
向家在鱼木寨也有一处保存至今的大宅:六吉居。建成于民国九年,面积约1000平方,比成家的“五连间”多了200平方左右。据说内部很有特色,但同样大门紧锁,我无缘得见。
经历浩劫年代,能有这么多精美的古建筑古墓葬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非常难得,这正是鱼木寨的特别之处。
我在鱼木寨逗留了3个小时,想找一处可以入内参观的老房子,找个当地人聊聊成永高,向梓的发家野史,但未能如愿。年代较老的房子就那么几处,全部上了锁。几位老人家讲的几句掌故,在我看来都不太经得起推敲。甚憾。
据说1949年时,鱼木寨有110余户人家在半山悬崖下的岩洞中建屋居住。在山顶有房子的只有10余户,都是大户人家,而这些房子基本都是四合院,砖木架构,和这一带典型的土家族吊脚楼完全不同。
那些老房子,听闻是要等寨子的旅游开发完工,开始收门票后才会开放。
我在前往寨子的路上,看到了旅游开发的大告示牌。据说整个项目将投资1.5亿。

(图20)
从上图的规划来看,非我所好。
因为要为回程骑行保存体力,我没有去能体现鱼木寨之险的三阳关,亮梯子,及三阳关之下的老房子张凤坪,也没有去找过去人们居住的岩屋,据说都很有特色。


昨天前往鱼木寨,一为游览,二为挑战一下体能。往返57公里不算远,但长坡陡坡多,环山大转弯多,下坡紧捏刹车,上坡气喘吁吁,全程下来,极为酸爽。
回程时路过羊耳山观景台,打卡拍了张远眺山中避暑小城苏马荡的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