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骑车去了趟龙水村谢家老屋,湖北省保护文物 ,去之前充满期待,亦有些疑惑,回来时疑惑未减,多了点遗憾。
门口的告示牌表明,2014年,老屋就被列入了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看得出来,左边外面矮房是后来搭建的。听说,老屋原本有围墙,围墙外种了些大树,很早就被毁了。
(图1)
沿着石板路走到里面,又有一个大门和围墙把老屋分为内外两个大院,核心建筑在里面大院。几个老人闲坐在台阶上闲聊。
(图2)
据说外面大院是给长工仆人们住的,原来有假山水池,已经完全看不到痕迹了。我到的时候外面大院正在做消防工程,算是整体修复的开始。
里面大院是主人家的活动场所,外观结构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整体方方正正,院子地面整整齐齐铺着青石板。
(图3)
这个左右对称的正厅入口颇为讲究,很美。
(图4)
老屋的窗户设计很有特点,有多种不同的图案。下图这个窗户,据说叫做冰竹图,以冰裂纹图案由骨干,配以梅花、竹叶图做装饰,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含义。
(图5)
下面图6这扇窗户的制作更为繁复考究,里面应该是主人卧室。窗户最中间小正方形,四角刻的是蝙蝠图案,据说现在空缺的中心那里原有个“福”字,合起来是个五福图,寓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图6)
(图7)
正厅入口两侧石板(图7)刻满了字,内容和我之前在恒合余仲翘大院看到的一样,是《朱子治家格言》。开头是这么写的: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写得很好,难怪流传甚广。(注意这个朱子,不是人人皆知的大儒朱熹,而是明末清初的昆山人朱柏庐)
这个大院入口的圆雕柱础石,下面是象征着力量的狮爪,上面是莲花座。
(图8)
(图9)
院子里有些房间已经无人居住了,听说是嫌这里太偏,搬走了。
(图10)
如此一个细节处处讲究的大院,房主人显然不是普通的土财主。但关于这个房子主人和年代,却有多个版本,我没有找到一个权威的说法。
老屋背后的半山崖上,刻有三个一米见方的大字:“大田庄”,也就是这房子最初的名字。一位老人告诉我,以前隔着很远就能看到这三个大字,后来无人打理,山上长满了竹子,字就被盖住了。
我看到比较多的说法是,建造大田庄的是清朝进士谢继堂,但不知道建于何时。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民国时的雅安县令谢明正于1920年建了大田庄。谢继堂和谢明正,是不是一个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经历?没有看到人提过。我觉得有些遗憾,就好像老屋少了些灵魂一样。
(图11)
据说,在1949年后,此处老屋分给14户贫农居住。
附近还有个建造得晚一些的院子,以前叫做新大田庄,分给了8户贫农居住。新大田庄破坏得很严重,所以也没有列入文物保护。
打听了一下,得知新大田庄就在旁边不远,我顺着老人们指点的方向,找到了一处老房子,符合描述,看起来就是了。
(图12)
新大田庄要小很多,而且正中间的房子已经被彻底拆掉,盖成了现代的楼房。
听说,谢家后人谢会文于1920年开始建新大田庄,因财力不足,设计规模小不说,而且在1949年时还没有彻底完工。大田庄建于1920年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把两个大田庄混为一谈了?
(图13)
两侧的房子基本保留了下来。门窗看起来是换过了。
(图14)
可以依稀看出房子墙上原本有精细的雕花,二楼栏杆的设计也花了些心思。
(图15)
这是新大田庄的左侧外墙,残存了些原来的样子。
(图16)
(图17)
我问老人们谢家人后来的情况。他们说,1949年,房子分给了贫下中农,谢家人则被安排住到穷人们的岩洞里了。之后老一辈或死了或走了,再后一辈纷纷去了成都、万州、恩施等地。他们还说前几年有个90岁左右的谢家后人,从成都过来看老屋,还带摄像机拍了一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