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山间 一言难尽的罗田古镇之行


8月17日,我骑自行车跑了一趟重庆万州县的罗田古镇。‍‍‍‍‍‍‍‍‍‍‍‍‍‍‍‍‍‍‍
这条线路吸引我的,除了罗田镇,还有距离镇子不远的用坪坝,听说那里有个保存完好,规模颇巨的金黄甲大院。从实地的感受来说,金黄甲大院没有预想的出彩,罗田古镇也有点破坏式修复的嫌疑,但同时也有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整体来说不虚此行,不枉费烈日下骑车爬坡的辛劳。
为了不走回头路,我去时选择了经铜锣关、大兴到用坪坝及罗田镇,返程则选择了走百丈沟峡谷。
铜锣关是个居高临下欣赏百丈沟风光的好位置,我去年曾经骑行到过,此次就没有停留,这里放两张去年的照片吧。‍‍‍‍‍‍

(图1: 铜锣关俯视百丈沟)

(图2)
骑行过大兴集镇后,便是一路下坡进入了罗田的地界。‍‍‍‍‍‍‍‍‍

(图3: 路边的一处旧房子,看起来原本规模不小,我走进去看了看,里面到处残垣断壁,已经废弃。)‍‍‍‍‍‍‍‍‍‍‍‍‍‍‍‍‍‍‍‍‍‍‍‍‍‍
骑行30公里后,到达用坪村,看到路边有个“向荣让墓石刻”的指示牌。根据当地村民的指引,找到了玉米地包围的墓地。‍‍‍‍‍‍‍‍‍‍‍‍‍‍‍‍‍‍‍‍‍

(图4)
实际墓碑比照片上显得高大很多,有8.6米高,7.5米宽,石刻工艺颇为精湛,据介绍此墓建于1916年,保存基本完好。能逃过破四旧那一劫,颇为不易。‍

(图5: 据说碑文和题诗由同盟会会员刘声元亲笔书写。刘声元,12岁考中秀才,后投身保路运动和实业救国运动,曾任民国初年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他乐于亲笔题写碑文,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墓主人向荣让的社会地位、口碑与声望吧。)

(图6: 墓碑的背面,同样的精致耐看。)‍‍
距离此墓不远,有一个规模更大、做工更精湛的“向志扬夫妻合葬墓”。‍‍‍‍‍‍‍‍‍‍‍‍‍‍‍‍‍‍‍‍‍

(图7)
向志扬是向荣让的父亲,富一代。据介绍,向志扬夫妻合葬墓建于1885年,原本有三重牌坊,墓地四周有精美的石刻围栏,占地1400平方。现在仅存基本完好的两重牌坊,其余被毁。‍‍‍‍‍

(图8:惟妙惟肖的石刻工艺。)

(图9: 死则同穴)‍

(图10: 墓志铭由晚清进士、书法家赵尚辅书写。赵尚辅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有“一身正气”之名。)‍‍‍‍‍‍‍‍‍‍‍‍‍‍‍‍
向志扬墓边上,有一处老房子,据说是向志扬的老宅。正房和右侧厢房已被拆毁,盖了现代新式楼房。按照以往的见闻,我猜测大抵是49年后老宅子分给了多户贫下中农居住,后来有些搬迁走了,有些则拆老房盖了新楼。有村民告诉我,向家仍有几位后人在附近村子居住。‍‍‍‍‍‍‍‍‍‍‍‍‍‍‍‍‍‍‍‍‍‍‍‍‍‍‍‍‍‍‍‍

(图11)
离开向志扬旧居,经过一小段盘山路,来到了久闻其名的金黄甲大院。‍

(图12)
金黄甲大院由向忠士、向朝士兄弟合建,两兄弟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据说在当地名声颇佳。大院始建于民国10年,完工于民国26年,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原有56间房。‍‍‍‍‍‍‍‍‍‍‍‍‍‍‍‍‍‍‍‍‍‍
据说,1949年后,向氏兄弟将大院捐献给了国家。‍‍‍‍‍‍‍‍‍‍‍‍‍
因为地处远离城市和交通干道的大山深处,金黄甲大院一直不太为外人所知。大院曾长期被用做粮站,2002年粮站改制,有数人合伙花几万元将其买下,据说曾计划将之改建为养猪场。后有见过世面的外来人发现此大院,颇为惊叹,于是上报,当年就被列入万州重点保护文物,进行了修复,现在是重庆市级文物。‍‍‍‍‍‍‍‍‍‍‍
不过,房屋整体结构虽基本保存完好,但我期望能看到的精美木雕、石刻及室内家具等,都几乎荡然无存,所以颇有些失望。‍‍‍‍‍‍‍

(图13)

(图14: 除了主体结构,细节耐看的内容不多,我猜测后来修复重建的部分居多。)‍‍‍‍‍‍‍‍‍‍‍‍‍‍‍‍‍‍‍‍‍

(图15: 在房间一角摆了一张破旧的雕花大床,做工比较精细,不知道是大院原有,还是从他处收集而来摆放在此。)

(图16: 一把做工颇为讲究的椅子。)‍‍‍‍‍‍
听介绍,向氏兄弟仍有后人在附近村子居住。
离开金黄甲大院,直奔此行最后目的地罗田古镇。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看起来颇具规模的老房子,于是停车,走小路下一段小坡,来到院前。

(图17: 一进院门,就觉得这房子应该有些年头了。)
院子里有几个人聊天,打过招呼后,最前面坐着的两位年轻人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在这一带长大,后来进城学习工作,现在趁着假期回来看看。‍‍‍‍‍‍‍‍‍
我问这房子大概什么时候建的,大爷说那估计有两百来年了吧,现在属于文物呢,正式的名称是锅圈洞大院(忘了问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奇特的名字)。‍‍‍‍‍‍‍

(图18)

(图19)
大爷告诉我,这里原来是地主家的房子,49年后分给了10多户贫下中农,现在则只剩下他们老两口舍不得离开,还住在这里。
虽被列入了文物,但文物局并没有安排修复,所以显得很破败。‍‍‍‍‍‍‍‍‍‍

(图20)

(图21:在二楼的阳台上,两块木雕吸引了我的注意。大爷说:“这两块牌子,如果洗干净,还是很好看的,曾有文物贩子来收,我没有舍得卖呢。”)
我在四周转了一下,发现此处原本有多个类似的院子,但其他的破坏更严重,有些被拆毁重建新房后又被废弃,有些残破得完全不能住人了。‍‍‍‍‍‍‍‍‍‍‍‍‍‍‍‍‍‍‍‍‍‍‍‍‍‍‍‍‍
告别大爷,不一会就来到了罗田镇。罗田镇依山势而建,几乎全是坡道,顺着坡道下到最底,即是罗田老街,也就是原本古镇的所在地。‍‍‍‍‍‍‍‍‍‍
老街不长,只有391米,从街面看,两旁的房子和全国各地的所谓“古镇”没啥区别,统一的仿古墙面及门窗,让人倒胃口。不过,如果有心去看看房子的背面,则能看到不一样的感觉。‍‍‍‍‍‍‍‍‍

(图22:经统一修复,毫无个性的街面。)

(图23 :从背面看,则有其特点。)‍‍‍‍‍‍‍‍
统一的修复遮盖了特色,也遮盖了破旧。如果能保留特色,同时提升老房子的可居住性舒适性,该有多好。‍‍‍‍‍‍‍‍‍‍‍‍‍‍‍‍‍‍‍‍‍‍‍‍‍‍‍‍‍‍‍‍‍‍‍‍‍
古街上称得上文物的地方有四处。‍‍‍‍‍

(图24: 普济桥)
普济桥横跨于百丈沟之上,修建于道光17年(公元1837年),是万州境内已知最古老的石拱桥。此桥是当年的乡贤倡导,乡民们集资兴建,在这个偏远的山沟沟里,颇为不易。桥中间有功德碑,记录了修桥经过及捐款人名录,可惜遭到过刻意破坏,现在已有些字迹不清。‍‍‍‍‍‍‍‍‍‍‍‍‍‍‍‍‍‍‍‍‍‍‍‍‍‍‍‍‍‍‍‍‍‍‍‍

(图25)

(图26)
此桥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桥正中的两侧,朝上游方向,有一个龙头的石刻,下游方向,则有一个龙尾的石刻,大约是降龙之意吧。‍‍‍‍‍‍‍

(图27)

(图28)
距普济桥不远的老街上,有图29这么一个长满青苔的石头建筑,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

(图29)
这是一个清代的公共厕所,挺少见的,你猜到了吗?
古街的另一头,有一个特殊用途的塔。‍‍‍‍‍‍‍‍‍‍‍‍‍

(图30)
这个塔,叫做“字库塔”。可能因为古代偏远乡间会识字写字的人不多,于是有了“惜字”的风俗,文人墨客们写过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到字库塔中烧毁。据说罗田镇原本有5座字库塔,其余已被毁。
最后一个文物在古街的中段,武圣宫。现在是一座寺庙,不允许随意拍照。‍‍‍‍‍
逛完古街已是中午,找了一个小饭馆吃午饭。此时才感受到这一天非常热,出汗不少,出发时带的两大杯水已经喝完,一口气喝了三碗免费的米汤,饭后又将随车携带的两个水壶灌满开水,返程。‍‍‍‍‍‍‍‍‍‍‍‍‍‍‍‍‍‍‍‍‍‍
出古镇不远,意外在路边看到一处野瀑布,从几十米高山顶顺山势跌落而下。‍‍‍‍‍‍‍‍‍‍‍‍‍‍‍‍‍‍‍‍‍‍‍‍‍

(图31)
去时累计爬升430米,返程累计爬升940米,往返共74公里,累并快乐的一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