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是我们越南之行的最后一站。
出了火车站,用打车软件Grab叫了一辆车。在车站门口等车时,老婆大人和我说,你看那个胖小伙子,应该忙乎一天了,但服务态度还那么好。
她说的是一位穿着制服的小哥,应该是车站疏导交通的工作人员,我们看到他总是主动地帮老人及妇女提行李往出租车后备箱里放,一直在忙碌。这样的服务,见识不多的我以前只是在高档酒店门口看到过。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人口900万,GDP占越南全国的20%多,是名副其实的越南第一大都市。
(图1)
我们在胡志明市只呆了一天两晚,没有能完整地了解它。只能谈一些粗略的印象:
城市节奏很快,行人和车辆都匆匆忙忙的,和国内大城市差别不大。路上摩托车为主,除了上下班高峰,堵车的时候不多。摩托车看似开得横冲直撞,其实遇到行人都会绕道礼让。
可能因为土地使用权私人所有,大规模拆迁很难进行的缘故,市区有少量新的摩天大楼,但整体以层数不多的旧楼房为主,密密麻麻的。虽然如此,整体并没有破旧之感,因为老房子不停在翻修。
各国游客云集,城市管理很宽松。游客聚集区酒吧很多,音乐声响彻几个街区,通宵不停,我觉得挺扰民的,不可能没有人投诉过。也许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而置之不理吧,这点似乎不太像社会主义国家的作风。
下面就结合照片来看看吧。
(图2)
图2的背景是“文康地标塔81”,越南第一高楼。路上的摩托车川流不息,两个小伙子在疾驰而过时,微笑着对我的相机镜头打出V手势。对游客的热情友好,和我们在越南其他地方的印象是一致的。
(图3)
图3中这位老大爷,开着摩的在槟城市场一带拉客。听说我是中国人后,给我展示了他的两个笔记本,翻开的2页是两个中国女生长长的留言,大意都是老大爷非常热情,服务很让她们感动,使她们深切感受到越南人的友善。)
(图4)
图4是著名的西贡邮政总局,这栋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法式建筑因为个性鲜明的建筑风格,成了各国游客在胡志明市的必经之地。
(图5: 邮政总局不单纯是旅游景点,它仍在运作。很多游客喜欢在这里发一封信或者一张明信片,给亲友,或者给自己。)
(图6: 邮政总局精美的外立面设计。)
(图7)
邮政总局对面的人行道上,三角梅盛开,两对韩国年轻人很自在地席地而坐,鸽子们旁若无人。旁边不远,是著名的西贡圣母大教堂,正在维修。
(图8: 市政大楼,门口立着胡志明铜像,两个法国姑娘在摆搞怪姿势拍照。大楼前的广场,夜晚比白天热闹。)
(图9)
图9是独立宫,著名景点。很多人以为它是法式老建筑,其实,它是上世纪60年代重建的,设计师是越南人吴曰树。这栋建筑的外立面非常有特色,庄重典雅又不呆板。独立宫过去是南越政权的总统府,现在则是纯粹的旅游景点。独立宫是少有的收费景点,门票约12元。
(图10: 西贡歌剧院,经典的法式建筑,建成于1900年1月1日。)
(图12: 歌剧院至今仍在使用中,常有演出。晚上我路过时,正碰到散场,走出剧院的基本都是西方游客。)
(图13)
(图13、14:新建的高楼,和原来的老建筑在风格上和谐统一。)
(图15)
(图16)
(图17)
图16,17是我在民宿附近的一条路上随手拍的。我觉得这些房子很能代表胡志明老城区的特点,楼层普遍不高,密密麻麻而又错落有致,装修新旧不一,整体没有破旧感。
(图18: 胡志明特有的“银楼”,合法进行货币兑换的地方。很多国家的银行没有越南盾兑换业务,胡志明是多数游客进入越南的第一站,货币兑换的需求很大。类似的银楼有多家,这家位于游客密集的槟城市场附近,生意超级好。我在这里用越南盾换了些前往柬埔寨需要用到的美元。)
(图19: 路边一家深受越南本国人喜爱的咖啡馆。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咖啡也基本成了他们的国民饮品。)
(图20: 学校门口,穿着校服高中生们。)
在街头漫步,无意间走到了华人社区。
(图21)
清康熙年间,郑成功麾下总兵陈上川、杨彦迪因反清复明胜利无望,率3000广东子弟兵,50艘战船,远赴越南,被广南朝廷安排前往南方进行垦殖开发,他们在嘉定(胡志明市前身)及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开垦田地,修建运河、码头、街道。陈上川被越南国王阮主封为“嘉定都督”。在他的经营之下,该地区成为了中国、日本和欧洲商人贸易的中转站,十分繁华。
据说胡志明市现有华裔约50万人左右,其中大半是广东人。
(图22)
(图23: 繁忙的街道上,老先生睡得很安稳。)
(图24)
冒着30多度的高温,我在胡志明街头暴走一天,留下了以上照片和粗浅的感受。
至此,我们的越南之行就结束了。整体来说,越南的旅游体验相当不错,我们一路感受着越南人的善意与热情,没有遇到欺骗、宰客和刁难等行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从北到南,从村镇到城市,落后国家越南的房子那么漂亮,街道那么干净整洁,百姓生活看起来那么富足。
我看到的,很可能仅是越南极少数富裕地区的模样。祝福所有善良热情的越南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