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知道,有以下3个特征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不孝


昨天发了顿牢骚,今天小编们继续努力。
作为中国家长,虽然我们同时接受中西方精华文化的熏陶,但“孝道”,依然是我们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拥有的。
当然,现代的“孝道”,已经不是过去的封建孝道了,什么养儿防老,什么父母老人说的话即使是糟粕也一定是对的,孩子必须都得遵守,什么不听父母老人话就是不孝,什么不结婚就是不孝,什么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2023年当代家长对孝道的定义,其实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撑、相互爱护,彼此都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不得不说,我们有些时候,养育子女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比如,过去,孝道就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小孩被大人孙子般训斥绝不能反驳..
而现在,很多家庭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吃东西的时候好的都给孩子,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只能捡剩;花钱买东西先可孩子的,剩下钱才给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
于是,我们某些家庭的孩子会出现如下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其实家长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育儿过程。你总不希望将来有一天,你和全家用心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因为你老了或病了嫌弃你抛弃你,会因为你没有用了就训孙子一样训斥你,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吧。
1、吃独食
很多家庭,会把好吃的都给孩子吃,大人只吃孩子剩下的。比如买了一条鱼,要等孩子吃完了,大人们才能吃剩下的部分。
出去买礼物,给孩子买一堆,但是到了老人和家长,就可有可无。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说客人到家里做客,做了一条鱼。主人让客人多吃鱼,客人对主人说,你们也吃。然后桌上的小朋友说,爷爷奶奶不喜欢吃鱼,他们只喜欢吃鱼头、鱼尾巴和鱼骨头。
可想而知,这样养育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吃独食的倾向。
出门永远能都只想到自己,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亲人。长大后,更难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养育方式呢?
首先我们要记住,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部分,在家庭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比如做了一条鱼,老人、父母和孩子,每个人都应该被分到鱼肉部分,而不是只把鱼肉给孩子,老人和父母只吃残羹。
我们出去旅游,购买纪念品,老人和孩子都应该拥有,而不应该只花钱给孩子买,而忽视老人。
有的家长可能说,我们经济条件一般,买不起那么多纪念品。那么你能买100元的纪念品,那就给每一个人都买一个10元的纪念品,也比你只给孩子一个人买100元的纪念品强!或者这次给奶奶买100元的礼物,下次给孩子买100元的礼物,轮换着,也不能每次都只给孩子一个人买。
2、“关我什么事”
你在忙着做饭,突然电铃响了,你跟孩子说,帮妈妈开下门,孩子说“关我什么事?”
爸爸在厕所里没有厕纸了,跟孩子说,帮拿下厕纸,孩子说“关我什么事?”
姥姥住院了,妈妈想带孩子一起去看望姥姥,孩子说“关我什么事?”
........
这时候,我们家长需要注意了,肯定是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了某些元素。
比如,是不是永远都是家长在帮助孩子做事情,孩子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是不是家庭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在围着一个孩子转,他要太阳我们就想办法去弄太阳?
那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注意了!
为了避免这些,其实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我们应该让孩子承担不同的家庭责任,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
而不是,我们把孩子养成一个皇帝,而我们都是臣子。
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干不同的家务。
比如特别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孩子要跟大人们一起保持家庭的整洁,不乱丢垃圾;
稍大一点,可以让孩子承担清扫地板的任务;
7岁以后孩子要开始自己清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帮助父母洗完;叠好自己的被子;
12岁以后,可以帮助父母洗车、买菜做饭等;
16岁以后,可以考虑让孩子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适当打工,比如希尔顿就接受16岁孩子当part-time的服务员...
3、永远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永远不能不关心父母的感受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用爱全程陪伴。但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疲惫、疲乏、伤心、暴躁、需要温暖的时候。
而不是我们家长生病了,一个12岁以上的孩子还会因为点小事就去找妈妈,非得让妈妈爬起来给自己做一个自己喜欢吃的面条。家长住院了,一个16岁以上的孩子不仅不能关心家长,还天天打电话让住院的家长给自己订外卖。
那么在我们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很难受,麻烦孩子帮我们拿点水;而不是永远在孩子面前表现成超人,忍辱负重,即使生病住院了,也要帮孩子完成孩子的事情...
要让孩子知道,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父母们在孩子弱小的时候,会无条件的爱护孩子,但不是溺爱,而是有原则的爱!
所以,育儿,要无条件爱孩子,不管孩子是学习好的还是差的,我们都爱他们;但也要有原则的爱,不能溺爱,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地位不能凌驾于家长之上,而应该大家都是平等的。
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不会自私自利,不会永远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