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李,她跟老公两个人都是高级白领,有一个独生子。在过去的几年里,小李一直把儿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希望他能成为班里的学霸和全才。
然而,最近我朋友突然让儿子退出了奥数班,然后开始关注儿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开始鼓励儿子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和运动队。此外,这两口子还调整了家庭生活节奏,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儿子,关注儿子的情感需求。
我今天碰见她,问她:什么风,你怎么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以前怎么跟你说别给孩子排那么满,都不听;最近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变化这么大...
朋友说,最近一下子想明白了,自己儿子也不是学霸的智商,天天排那么多补课,成绩也永远还是中游,前后不差2名,分数上下不超过5分。这么补,钱没少花,但结果没什么变化,孩子每天还忙忙碌碌的,性格都发生变化了,再继续下去估计该抑郁了..我跟老公想通了,孩子自己想补就补点,不想补就这样,现在高考录取率那么高,怎么还不考上个大学,将来能像她俩一样有份好工作,就自己挣钱;不行,我们两口子就给儿子开工资。总比最后把孩子都逼疯了好。再说了,这孩子优秀了,其实都是给别人养的,你看我家楼下那个教授,孩子都在国外,最后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最后去世了3天才被我们发现。行啊,孩子优秀就自己蹦跶,是个普通人就在身边每天我们一家三口乐乐呵呵的挺好。
朋友的变化,让我很惊讶。想起最近网上的帖子,说最近很多中产开始躺平了。
但其实,我们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不是中产们开始躺平了,而是父母们开始变得理智和理性了。
有时候,某些时刻,某些空间,我们会一下子变成我们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
比如,当孩子上了5、6年级,你发现周围所有的孩子都在补课,而自己孩子还没有补课的时候,那时候自己心里一下子会很慌,有一种其他人都拿到了上诺亚方舟的船票,只有自己和孩子没有的感觉,那时候之前的理性都一下子消失了,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去找补课班,哪个老师最好我就要哪个老师;
比如,当自己孩子每周补两个小时数学和语文,结果班主任告诉你,你们班学霸每周要补课30多个小时的时候,那时候突然一下子,自己脑子热了,觉得自己孩子之所以不是学霸,就是因为每周没有补课30个小时,立刻找老师;
比如,当别人家孩子拿到了奥数国奖,当别人家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当别人家孩子上了牛津剑桥,...自己突然抑制不住了,觉得都是因为自己钱没花到位,要不肯定自己孩子也是奥数国奖选手...
.....
我女儿升初中前,我跟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好朋友专门就初中的选择深聊了一下,她每年会接诊很多初高中孩子,她是这么对我说的:
“如果你认同应试的教育模式,我建议去**学校,毕竟是个更正经的应试学校,但压力一定非常大,需要你有足够的能量抗住,要跟老师打好招呼,要足够接纳孩子,卷进去,有时会不知不觉的失去方向。”
很像练功走火入魔,不知不觉,就远离了我们对孩子的初衷。
所以看似中产的躺平,其实更多是,中产开始理性回归,开始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待现在的教育方式,以及最后的可能出路。
比如,我的朋友,她理性发现,她的孩子不是一个学霸型智商,补课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反而由于马不停蹄的补课让孩子逐渐迷失在时间里;
比如,现在决定放弃花几百万送孩子留学的中产,他们理性的发现自己的孩子无论智商、情商、成熟度、独立性都不足,花了几百万去留学,回来也就是找个两三千工资的能力,所以性价比不高,不如让孩子在国内念书,剩下的钱可以做点别的事情;
......
回归教育和内卷理性,是越来越多中产父母开始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