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症离开后


对不起,各位,本来今天发的题目应该是另外一个。但今天,我看到了《人物》发表的文章《孩子抑郁症离开后》(看完整文章请拉到文章最后),看完后,心情很down。
就像失去16岁女儿的妈妈说的那样:“她总在想,为什么孩子会得抑郁症?为什么她会这么决绝的选择离开?”
就像这篇文章写的,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逐渐看到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孩子的隐痛;被母亲长期控制,成长中失去父亲陪伴,被迫接受教育内卷,周末被各种才艺和辅导班填满,遭遇孤立和校园霸凌。也看到一位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全职母亲的普遍性无助:无法接纳全职母亲的身份,深爱孩子,但对如何养育孩子感到茫然。“
从教育者或者教育单位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时候人文关怀可以进入到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和工作单位?
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思考,在教育内卷而人文关怀贫乏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陪伴孩子一起快乐的走过这段不容易的路?
我老妈是个女强人,所以在家庭里,很多时候,她也很像女强人。我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很多,再加上从高中开始就走南闯北,所以妈妈对我的影响不大。但是妹妹,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上哪个大学,在哪里上班,甚至现在结婚生子了,他们住在一起,衣服放在哪里妈妈还会管。
后来我发现,妹妹现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模式很多时候,很像我们的妈妈。
虽然,妹妹40多了,还在试图反抗母亲,逃离母亲;但是不经意间,又在跟自己母亲一样,教育着下一代。
昨天,陪妈妈回家,妈妈说:”自从你爸退休后,自己掌管退休金以后,就不受我控制了。以前装修房子,我要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等到现在装修房子,我想怎么装修,你爸就不同意了。“
很像妹妹有时候跟她的孩子,她希望孩子某个时刻必须写作业,不能说话,不能动,但是孩子不听,妹妹就会像妈妈的想法一样:”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
孩子为什么要听我们家长的呢?就像我爸为什么要听我妈的呢?
其实,孩子优秀了,就必然意味着,她会跟父母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会有自己独立而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我们可以控制的玩偶,还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跟我们平等的人?
我们公众号,我们非常用心写的跟孩子相处的文章,都阅读量惨淡;而跟职业选择、成功相关的文章,则阅读量飞涨。
但是,我们要知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我们教育的第一个1,没有了这个1,后面有多少0,都无济于事。
所以,因为职业选择和成功相关而关注我们公众号的粉丝,可能会失望,因为我们的账号不会天天发职业选择和成功相关,我们会时不时就在跟大家说,请关注家庭教育、请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就像文章里的妈妈说的,“曾经,她也是这样的一位家长,但孩子的离去让她彻底明白——每个生病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或者病态的学校,糟糕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不要让我们在失去孩子的时候,才醒悟。让我们永远都把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然后在关注职业选择和成功学。
我们一起共勉!
下面链接是今天我看的人物文章的链接:
孩子抑郁症离开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