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西走廊前,你一定要知道这8个故事



本文共3203字|预计阅读6分钟
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有一条1000公里长、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它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称为——河西走廊。
静谧不语的佛陀雕塑,绚丽又斑驳的石窟壁画,遥远神秘的传奇人物,漫天无边的黄沙大漠……
如果人生总要去一次河西走廊,那么,出发旅游前,你一定要做一些攻略、看一些相关的书和纪录片,下面这8个故事就是我们总结提炼的历史一隅,请查收~!

图源万图路|万国来朝插画

鸠摩罗什出生于1400多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原本是天竺望族(今印度),他的母亲是龟兹国公主耆婆。他从小就聪慧过人,相传他半岁开口说话,三岁识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跟随自己的母亲耆婆出家,成年后更是闻名西域的佛学大师。
前秦国主苻坚是鸠摩罗什的骨灰级粉丝,为了能够见到偶像 ,他派遣大将吕光攻打西域。吕光用了三年灭了龟滋国,正在带着鸠摩罗什回去的路上,他听到了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兵败被杀的消息,于是吕光决定留在凉州,在姑臧,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建立了后凉。
吕光不信宗教,他逼迫鸠摩罗什娶龟兹公主为妻,还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骑上恶牛烈马,但鸠摩罗什忍辱负重,面不改色,令吕光也感到惭愧了,从此便不再为难他。
从此,鸠摩罗什就在凉州城讲经说法,前后长达十七年,许多人慕名而来听讲,其中就有后来开凿天梯山石窟的沮渠蒙逊和昙曜。
同时鸠摩罗什又钻研汉语,成为精通多种语言的高僧,为他后来成为中国四大译经僧之首的打下了基础。
凉州成了鸠摩罗什的第二故乡,虽然命运没有安排他在此终老,但佛教受他的影响在河西走廊上普遍兴盛起来。武威鸠摩罗什寺的舍利塔下至今存放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北凉王沮渠蒙逊为了替母亲祝寿祈福,广招能匠挖掘造佛,高僧昙曜亲自主持开凿了天梯山石窟,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石窟鼻祖”。
佛教兴盛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凉州僧人及凉州石窟声名显著,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开凿产生过直接影响,甚至对敦煌佛教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而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河西早期石窟群,积极传承来自贵霜和西域的艺术成就,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因此,宿白先生在1986年的《考古学报》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凉州模式」。

1234年,蒙古想要出兵进攻南宋,而要灭南宋,就要占领青藏和四川,从而形成包围圈。于是1239年秋,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的次子,阔端,派其部将多达那波率领一支蒙古军出征青藏高原。
他们在前藏受到了武装僧人的强烈反抗。经过两年多的驻藏考察,多达那波认为靠军事征服很难取得胜利,而是应该通过宗教手段和平接收青藏。
于是,他给阔端写了一封《请示迎谁为宜的详禀》,相当于“青藏地区和平解放的可行性报告”。他在这份报告中说明了萨迦派在藏区的影响力,推荐萨迦班智达去凉州进行和平会谈。
萨迦班智达是萨迦派的第四代传人,他学识高深,是名望响彻整个青藏高原的佛学大师。
1244年秋,阔端向萨迦班智达发出正式邀请,请他前来凉州商谈西藏归属问题。
1247年,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武威白塔寺进行了「凉州会谈」,并颁发《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武威白塔寺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凉州会盟使蒙藏双方避免了一场战争所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坏,两族人民从此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也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迫切地想重新启动丝绸之路,他派裴矩来到河西调研考察。裴矩以佛教信徒的身份与商人亲切交流,写成了《西域图记》。书中记载了西域44个国家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并第一次详细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但裴矩也提出了重启丝绸之路的隐患——此时的河西走廊时不时受到吐谷浑的入侵,长期以往,甚至可能威胁到长安。
为了一举解决吐谷浑、彻底打通西域通道,公元609年3月,隋炀帝率领十万大军亲征。在彻底摧毁了吐谷浑的军事力量后,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疆域范围远远超过了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
为了扩大胜利果实、增加宣传力度,稳固边陲和团结更多的西域民族国家,隋炀帝决定前往张掖,在焉支山召开万国博览会,并接见了西域二十七国使臣。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到过河西地区的封建皇帝,这场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大会也被后世称为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盛会之后,丝绸之路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

公元627年,玄奘法师数次上表朝廷欲往西方求法,但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筹划与东突厥的战事,为此封闭了所有的边境关卡,禁止所有人员私自出关,因此玄奘的上表始终未被允准。
后来趁着关中发生饥荒,朝廷允许长安百姓自行出城求生,一心求法的的玄奘趁乱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但是没有通关所需的过所,玄奘一路多次被“通缉”,要求他东归长安。从凉州昼伏夜行千里到达瓜州后,州吏李昌非常敬佩玄奘西行求法的志向,撕毁了通缉令,有意放了玄奘一马。
从瓜州再往前是八百里莫贺延碛,没有向导和马匹根本过不去,玄奘无计可施,只能在瓜州城外的开元寺,也就是今天锁阳城遗址里的塔尔寺,一边讲经,一边等待机会。
也正是在这里,玄奘遇见了来礼佛的胡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他作为向导,护送了玄奘出关。
还有一位老胡人送给玄奘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这匹马就成了玄奘取经时的坐骑。现在在榆林窟第2窟里的玄奘取经图中还能看到这个场景,只是红马氧化变成了黑马。

1726年,榆林窟的一个喇嘛,吴根栋,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座由象牙牙稍雕琢而成的佛像。佛像长宽不超过15厘米、厚度也只有3.5厘米,两片造像扣合在一起是一骑手捧宝塔骑象的普贤菩萨。
最令人吃惊的是,里面足足刻了54个不同情节的佛传图,巴掌大小的地方刻了279人、12辆车马,每个人都眉目清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功实在精美。
整个造像是印度建佗罗艺术风格,所以后人推测这很可能是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返回时、为了感谢石磐陀等人昔日的相助而留在瓜州的。
吴根栋发现象牙佛的消息立马传遍了整个河西走廊,榆林窟的香火也旺盛起来,但这座镇窟之宝,却给五代守窟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守护象牙佛的五位道长,三位牺牲,一位残疾。
最后一任守护道长郭元亨即使被土匪打致身上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后背肌肉坏死,左胳膊残废,生殖器官脱落,也没有透露象牙佛的下落。
一直等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接管安西县城,郭道长才于次年把象牙佛交给安西县政府保管,后被转交给甘肃省文物委员会和甘肃省博物馆,目前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国家列为永久禁止出境文物。

1987年敦煌首次发现悬泉置遗址,这片废墟曾是汉唐河西走廊上重要的驿站,也是丝绸之路八十多个驿站中唯一一个被考古发现的遗址。
这里有专门记录吃鸡的简牍,一名叫“时”的厨师长记载了悬泉置在元康四年招待过往官员所用鸡的数量;
有2000多年前的西域账单,汉简中详尽地记录了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时,悬泉置的啬夫弘招待长罗侯部属384人的事项及费用;
有记载了从武威郡到敦煌郡14个驿站的名称及间隔里程的悬泉里程简,它与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的居延里程简,接力勾勒出了一条从长安到敦煌的路线图,也就是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
还有女子举报丈夫贪污的汉简,有堪称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的汉简……这里出土的3.5万枚汉简里有宏大的历史,也有普通人鸡毛蒜皮的日常,这些「大汉国招待所」的柔软瞬间,时隔2000多年仍在打动我们。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的王圆箓道士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这个不足7平米的方形窟室里像小山一样堆满了书卷,从佛经、古籍、账册、历本,到织绣、绢画,法器、拓片……
这个密窟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敦煌藏经洞,里面藏有4世纪到14世纪的五万多件历代文物,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
但在1907年到1924年期间,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无数经书、佛画、壁画等文物,导致敦煌藏经洞的绝大部分文物都流失到了海外。
因此,百年来对王圆箓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他背负了非常多的骂名,可他真的就是“莫高窟的罪人”吗?
我们不能站在历史的高点、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发出大义之声,当时那个时代局限下的王道士其实真的很平凡,他能做的很少很少,他也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而已。
王圆箓在发现藏经洞后,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保护,与其把敦煌文物的流失归因于个人的责任,不如说那是历史对整个清廷的嘲讽,那是一个莫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添加客服
旅图正式开启
ONETERRA
旅/图/计/划
万图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