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家就是最后的避难所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福建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福建土楼,或方或圆,密布整条山谷,形成绵延10余千米的土楼长城。2008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Wikipedia‍‍‍‍‍‍‍

为了求生,客家人营造了中国建筑史上最特别的“堡垒”——土楼。
“客”从“难”来
土楼,客家人2000多年难逃路上的避难所。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认为历史上客家人至少有“五次大迁徙”,前三次都是由于战乱。
第一次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
《晋书》记载:“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北方游牧民族扰乱中原,各种天灾无人治理,导致饥荒、瘟疫蔓延,惨不忍睹。
第二次迁徙,受唐末黄巢起义影响。
黄巢60万大军,大半都是随军的老幼妇女和裹挟的流民,客家先民不得不再次南迁。来到了更偏的赣南山区、武夷山脉或大庾岭地区。‍
第三次迁徙,由于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南下掳掠,宋元交战。
客家先民不得不继续向周边开拓新地盘,往东到达闽西(今福建龙岩长汀县),或是过南岭到粤东的嘉应州(今广东梅州)。

客家“五次大迁徙” | Wikipedia

客家人既不是少数民族,也不来自固定地域,而是在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和南方土著居民不断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族群。
生逢乱世的客家人只能以各自的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族人们发起盟誓同仇敌忾、保卫家园。居所也在一次次迁徙中改造升级。

福建土楼最早的“防卫盟约”《济安楼会盟立约序》|Wikipedia

“聚居”与“防御”
中国传统木制建筑,无法满足“聚居”和“防御”两大需求。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
“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介绍,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应运而生。‍
“历代王朝都有一种建筑法规,规定房舍的最高限度、材料、颜色和图案。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定,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造巨厦,就犯了‘违制’的条款。”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逃难的客家先民将这里当成了远离政治斗争的“桃花源”。‍‍‍‍‍‍
北方的四合院,建筑占地过多,防御系数几乎为零;江南邻水而建的民居,无法容纳大量人员;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单薄无力。

徽派建筑|Wikipedia

避短扬长,客家人将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土楼建造最紧要处是基础、夯实和整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说,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福建全省现存的土楼约有3000座,主要分为3大类:方楼、圆楼和五凤楼,此外还有一些变异的形式。
除了福建土楼外,四川、广东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陆续发现了土楼的身影。

福建土楼建筑群中的承启楼|Wikipedia

方型的福裕楼|Wikipedia

如何防御?
“大门一关,土楼就是一座封闭堡垒。”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介绍,土楼布局规整,外墙通高16米,埋入地下的墙基深度至少1米,宽度则超过3米;底层和二层多为厨房和谷仓,基本不留窗户,三层以上是卧房。‍
“传统的攻击方式,挖地道、火攻、攻城楼在土楼前统统失效。”
挖管用吗?
土楼外墙所用泥土就地取材,掺入一定比例的细河沙或者石灰,进行搅拌发酵,这样的泥土粘性极强。“将卵石的大头朝内小头朝外,挖墙的人看到卵石小头的一端或许会窃喜,但挖下去就会发现石头越来越大。”黄汉民说。

二宜楼外墙剖析|星球研究所

炮击行吗?
1934年,永安县当地农民起义军退守裕兴楼内,国民党中央军挖墙失败后,动用平射炮轰击,19发炮弹只将外墙打了几个小凹坑,土楼岿然不动。
土楼大门选用耐火性能极好的槁树木或梓木,厚度达13厘米,均由实心木板拼接,双扇门板后面用横闩杠顶门,门框用条石砌筑。
火攻行吗?
除了木料耐火之外,大门外层还包裹上铁皮,并在门顶置有“水槽”,与二楼的水箱或竹筒联通,这样从中灌水,水就通过门顶的水槽或过梁均匀地沿木门外皮流下,形成水幕迅速浇灭大火,抵御敌人的火攻。

二宜楼防火系统|星球研究所

围困是否可行?
答案也是否定的。土楼二楼的谷仓每年都会存满收获的稻谷、地瓜干等粮食,还有自制的咸菜、凉粉等,楼内饲养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楼院内都有水井。
为平民提供容身之所‍‍‍‍‍‍‍‍‍‍‍
客家人营造了世界级的平民防御堡垒。‍‍‍‍
从全球来看,不乏抵御入侵的的防御工事,如:中世纪欧洲、中东地区、北非、印度北部和日本的“城堡”。它们集合了要塞和宫殿两种功能。
但这里有多少能成为平民的栖身之所?

日本五棱郭|Wikipedia

建筑最初的功能是什么?‍‍‍‍‍‍‍‍‍‍‍‍‍‍‍‍‍‍‍‍‍‍‍
让人们不受外界威胁的侵扰,有一方安全的自留地。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建筑始终离不开这个基本命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无论寺庙、宫殿、台楼多么宏伟,民居才是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形式。
谁不需要一个乱世避难所呢。
撰文:Arvin
编辑:Arvin

点点👇,谢谢关注。
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国家地理严选好物群”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