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没回家过年,他们准备六亲不认?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中国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2月1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中国年轻人的“断亲”现象,在这个持续至周末的春节假期,许多年轻一代不愿回家而是选择“断亲”。|TheWashingtonPost‍‍‍‍‍‍‍‍‍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在问:
“如果家庭所提供的,全是因为金钱、婚姻和生活方式而与亲戚开展无休止的冲突,那何必呢?”
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
被“讨厌”的亲戚‍‍
2023年5月,一篇名为《33岁,我带着父母一起“断亲”》的文章引发了网络热议,“断亲”逐渐被大家熟知。‍‍‍
作者潘朵拉出生在广东的三线城市,早年由于学习不好,他常常被叔叔阿姨们拿来做比较,并遭遇冷嘲热讽。
在他通过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后,亲戚们的态度瞬间360度大转弯,开始令他感觉到“尴尬”的吹捧。在他看来,亲缘关系象征着一种毫无边界、让人倍感压力的社交。
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和家里的亲戚“断亲”,“微信不回,问候不发,祝福更是没有”。算一算,他已经十年没回老家了,但感觉很爽。

在豆瓣话题“我的‘断亲’经历”下记录着年轻人想要断绝亲缘关系的时刻。|豆瓣

事实证明,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202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了一篇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数据佐证了在90后、00后群体里,“断亲”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
调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18-25岁、 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胡小武

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断亲,并非是断绝亲情。
这种生活方式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爱情‍‍
这一切要从自由恋爱说起。
‍‍‍‍‍‍‍‍‍‍‍‍‍‍‍‍‍‍‍‍‍‍‍‍‍‍‍‍‍
世界史很长时间内,没有人因为爱情而选择配偶,配偶关系的缔结并非个人选择的结果。
直到工业革命前,家庭是一个围绕财产的社会组织,主流形态是几代人和无数亲属组成的关系,社会学家将其称为“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中外皆是如此。
到了18世纪晚期,配偶选择才逐渐自由。中国更晚,20世纪中叶,自由恋爱才被法律保护,直到80年代之后,才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因为爱情存在,家庭的性质变了,不再围绕财产,而是单纯围绕父母、配偶和孩子。家庭的主流形态变成了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在这个“核心家庭”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不再接受家庭的安排,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关系由此展开,甚至可以选择不再有家庭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基层干部在街头书写宣传婚姻法的板报。|新华社

但即使能够自由选择,今天多数人仍旧依赖“核心家庭”,为什么有一群年轻人要“断亲”呢?‍‍‍‍‍‍‍‍
“卷”到极致就断了
“内卷化的环境”是原因之一。
胡小武认为中国同辈群体间过度竞争,争夺社会资源,引发人们的焦虑与内耗。
“他们缺乏有效的时间去走亲戚,父母也会拉着他们卷入内卷的潮流当中。教育内卷导致他们无暇顾及亲戚之间的来往和见面。对刚刚进入职场的那些年轻人来说,职场内卷导致他们每天都996,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工作之外或者职场竞争之外的那些社会关系。”
除外,还有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流动。
据统计,过去40多年来,超过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超过2亿人口实现了跨省市的居住流动,还有部分成了跨国移民。
“00后”一代的父母与自己的兄弟或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导致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亲戚之间因空间距离到情感疏离的社会交往状态。
最后还有,“以网为生”的生活方式。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网民数量超过10亿。青年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网络工具上网时间日均超过5小时以上。
网络成为了家庭生活、亲子互动和家庭监管缺失下的补偿方式,在他们的眼中,不存在所谓的“断亲”,他们就是一群现实世界中的“互联网游子”。‍‍‍‍‍‍‍‍‍‍‍‍‍‍‍

电视剧《都挺好》讲述了女主苏明玉与家人“断亲”,又重新走回家庭的故事。|豆瓣

断亲之后真的能摆脱亲缘关系吗?
亲缘真的能断吗?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陈友华、宗昊,将“断亲”解释为个体的理性选择。而这种以个体为核心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家庭与亲情观念不再重要。
“断亲”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暧昧,更像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情感取向。
且这种“断”往往会伴随成家之类重大事件而有所回归,如“伸缩自如的弹簧”。“断亲”与“六亲不认”有着本质的区分。“断亲”更像是一种断联,待信号增强续上,或无法增强信号、持续断联。

陈友华、宗昊《“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配图

时代变迁、城市化、社会流动、生活方式、家庭观念一些变迁的过程,没有好坏,只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
 ​

撰文:Arvin
编辑:Arvin
版式设计:海螺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