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不结婚,和妈妈住一起,这些云南人活得好通透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云南‍‍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2001年,香港导演周华山为研究母系社会,在没水没电的摩梭山区住了一年,拍摄了民族志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豆瓣‍‍

摩梭人,居住在云南的泸沽湖边。
作为我国唯一保存母系氏族特征的人群,这里的生活完全由女人做主‍‍‍‍‍‍‍。在过去,摩梭人甚至没有结婚的概念,男女组成一个家庭是不存在的。
他们“另类”的婚姻与性别观,在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谈一辈子恋爱,不爱就分
云南泸沽湖的摩梭村,一名身穿白衬衫、黑裤子和红腰带的年轻男子趁着夜色,沿木屋侧面纵身一跃,从二楼窗户翻入闺房。
他不是“采花贼”,也不是偷情,这是摩梭族群维持两性关系的传统方式,叫“噻噻”。汉族人称之为“走婚”。
男方不能于正门进入,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
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摩梭语将“走婚”称之为“噻噻”。|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摩梭人的情感自由度非常高,没有“相亲”、没有“催婚”、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
1980年,中国民族学家宋恩常对泸沽湖沿岸和永宁平坝的六个乡的1749人进行了婚姻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实行走婚的为1285人,占73.5%。
女人不是附属品
没有婚姻,哪来的孩子?
在传统的摩梭文化中,喜欢谁就可以和谁养育一个孩子,但不代表有了孩子就要生活在一起。在家庭中,孩子由母亲及母亲一方的亲人抚养长大。
孩子通常知道他们的生父是谁,但舅舅负责扮演父亲角色,帮助抚养其姐妹的孩子。男性与母亲住在一起,几代人生活在一起。‍‍‍
摩梭文化中的许多观念被认为是“冲破了世俗的枷锁”。‍‍‍
比如,一位摩梭的大叔反对彩礼:“男方要给女方钱,或者说我女儿给他家当媳妇,我不赞成这个意见,我不是卖女儿。”

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摩梭人没有“处女”这个概念,“处女”被看成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不尊重妇女等于不尊重母亲。‍‍‍‍‍‍‍‍‍

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甚至,生男生女这也不重要。当地摩梭人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眼里,男女都是平等的,重女不轻男。”

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数百年来,摩梭社会的生活相对稳定。虽然他们与实行婚姻制度的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比邻而居,但摩梭人坚定地传承并执行着自己的婚姻观。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他们却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
女性强于男性
走婚,是一个被发明的汉语新词。‍‍‍‍
这么多年来,每个摩梭人几乎都遭受过粗鲁地质问:“你有没有父亲?”“你有几个女朋友?”但绝大多数摩梭人不会同时和多名女性交往。‍‍‍‍‍‍‍‍
北京大学人类教授蔡华拒绝使用“走婚”这个词,他认为摩梭人的两性关系是一种“走访制”,是人类群婚、对偶婚等婚姻制度之外的一种繁衍后代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基于摩梭人发自内心对女性的尊重。”蔡华说。‍
研究摩梭人的专家、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人类学教授施传刚(Chuan-Kang Shih)表示,这套体系的基础在于一种基本信条,即女性在心智乃至身体上都强于男性。
摩梭人认为,世界上人类所珍视的一切均源于一名女性,而不是男性。所有男性神灵都低于他们的守护女神。

90年代中期,泸沽湖旅游业开始发展,“走婚”被视作吸引游客的资本,开始宣扬。|TheNewYorkTimes

摩梭人的这种生活还依赖社会环境。
施传刚表示,现代社会的家庭制度需要在性欲、财产、生活和孩子归属等问题上进行协调,对于流动性缺乏、自给自足时代的摩梭人来说,这个体系非常说得通。
“但随着各种不平等及经济和地域流动的加强,这个体系现在无法维持。”他说。近几十年来,摩梭人遭遇了几次文化冲击。包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被当地强制结婚。
婚姻是最好的制度吗?
今天的法国离婚率已达16.5%,超过1/3的法国成年人过着独身生活,而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1年公布的数字,德国离婚人数10年来节节上升,目前每三对夫妇就有一对离婚。
美国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至少一半以上美国人主张废除婚姻制度,甚至有人预言,婚姻作为一种制度将不复存在。
恩格斯在提及婚姻制的未来时说:“如果承认家庭已经依次经过四种形式而正处在第五种形式中这一事实,那么只有一个问题——这一形式会永远存在吗?”
有学者认为,摩梭人其实很纯洁,因为它剔除了现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质和利益。
撰文:Arvin
编辑:Arvin
版式设计:海螺
点击下图订阅《华夏地理》杂志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