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金门的海风似乎也带着一丝凉意,吹拂过两岸谈判的僵局。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那起让两岸关系再次走向紧张的“2·14”金门撞船事故,以及其后续谈判的最新进展。
在昨天,两岸的代表们在金门岛上进行了第15轮谈判。
据台媒报道,这场谈判持续了大约75分钟,依旧是闭门进行,结果自然也是人们意料之中的——双方并未达成共识。
这样的结果已经不足为奇,毕竟经过13天的马拉松式谈判,双方能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已经是奢望。
最近几次谈话,大陆方面代表在谈判结束后选择到海边通话的细节,反映出对台当局当前保密措施的不信任。
这也间接说明了谈判过程中存在的信任危机。
这种信任度的下降可能是由于长时间谈判未能取得明显进展,以及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所导致。
陈玉珍的态度和行动表明,金门地区对于两岸关系的缓和和改善持有期待态度。
金门与福建的关系历史上较为密切,因此金门民意代表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恢复友好往来。
然而,台湾海巡署在事故真相、责任追究以及道歉等关键问题上的态度,成为了谈判难以取得更大进展的阻碍。
大陆方面的立场变得更加坚定。
大陆方面提出的“真相、究责、道歉、赔偿”四个要求,至今仍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回应。
特别是在“道歉”这一点上,出尔反尔的态度让人难以看到达成共识的希望。
另一方面,台当局突然取消第16轮谈判并撤走所有谈判代表,需要前往台立法机构接受质询的举动。
可能反映了台当局内部对于如何处理此事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压力,同时也可能影响未来谈判的进展和两岸关系的走向。
台当局通过延长谈判时间,可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调整其策略,以应对大陆方面的提议和要求。
其次,拖延可能也是一种策略,用来测试对方的耐心和决心。
如果大陆方面表现出急切的态度,台当局可能会利用这一点来争取更有利的谈判条件。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风险。
它可能导致谈判过程中的不信任加深,影响双方的关系。
若拖延后再谈判,依然缺乏诚意,可能会引发大陆方面的不满或强硬反应,同时,也不把大陆的底线放在眼里。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方面表现出的耐心可能是出于对达成协议的长期目标的考虑。
通过表现出愿意等待的态度,大陆可能希望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对话和协商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对抗。
至于大陆代表的入台证被延期3天,这确实暗示了双方有意在这段时间内安排下一轮谈判。
这个安排可能是为了给双方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调整策略,以便在下一轮谈判中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
但是根据台湾立法机构的安排,3月4日是海洋委员会和大陆事务委员会的负责人接受质询的时间,
而相关谈判人员则需要在3月11日之前整理出项目报告并提交给立法机构。
这意味着,实质性的谈判或进一步的讨论很可能要延后至少一周才会发生。
新任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则处于风暴中心,而国民党显然是要利用金门撞船事件向民进党施加压力。
这件事情反映出两党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处理台海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方法。
而管碧玲将报告名称从“金门撞船案专案报告”更改为“取缔大陆快艇事故案”,可能试图强调海巡执法的正当性,而不是事件中的撞船行为。
然而,这种更改和报告内容的处理方式,国民党方面的反应强烈,认为这种更改名称的做法是对民意的傲慢。
且指责“海委会”试图通过改变叙述来逃避责任,忽略了对事件的深入检讨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