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问题迎来转折点,不再韬光养晦,打“独”促统是唯一手段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会"这个词儿似乎比往常更加沉甸甸,特别是当它和两岸问题搭上线的时候,那份沉重似乎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今年"两会"期间,对于两岸问题的表述,真是让人感到既惊喜又震惊,简直就像是从厚重的云层中射出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我们心中的一角。
3月5号的政府工作报告,那个一直被我们挂在嘴边,几乎成为了口头禅的"和平统一"竟然没出现,换成了"统筹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这不禁让人想到,这是不是意味着风向真的变了?
是不是我们对待两岸问题,真的要要从根本上做出调整。
再看看3月9号,吴谦的那句话,简直就是把人心里的那根弦给绷紧了——"解放军将持续加强练兵备战,坚决打‘独’促统,始终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
这话一出,不仅仅是对内有着极大的鼓舞,对外也是强烈的信号,告诉世界,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

这两件事情,你说它不非同凡响?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两会"上的这种表态,不仅仅是官方的声音,更是亿万中国人心声的体现。
在金门撞船事件之后,两岸关系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的态度转变,无疑是在告诉大家,我们对待两岸问题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过去一直强调的"和平统一",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长期以来,这个概念似乎成了我们的枷锁,让我们在行动上变得畏首畏尾。
岛上的"独"势力越来越嚣张,对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感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和平统一"?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和平,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如果需要采取更坚决的措施,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么一来,咱们既表明了自己的底线,又给了对方一个明确的信号:在追求和平,但绝不是软弱,更不是无原则的妥协。

3月6日,卢沙野大使的发言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世界舞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地位的变迁。
那句“中国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一味的韬光养晦了”,听着怎么那么解气呢!
在我们看来,这不只是一句话,这简直就是时代的呼声,是那种从心底涌出来的豪迈。
卢大使的话,直截了当,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传统思维——韬光养晦。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变声明,它更像是一种时代的宣言,一种中国对世界的新态度。
过去那些年,我们默默隐忍,努力发展,外人或许还以为我们怕了他们,所以才故意低调。
现在国力日益强大,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畏畏缩缩的了。
就像卢大使说的那样,一头大象怎么能还藏在树后面呢?那就太委屈自己了!
西方媒体,听到这话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嘴上说着“战狼式发言”,心里却是另一番滋味。
这其中的辩证关系,说白了,就是他们还没适应这个大国改变了声音的样子。
而我们,不就应该有这样的声音吗?大国,就得有大国的声音,不是嘛?
再说到那个,咱们对待民进党的态度,还有那些背后的支持者。
老美那边高官的言论,有时候听着真是让人火大,但这也正说明了,为啥我们不能再“韬光养晦”了。

所以,这个“亮剑”的时刻,是最合适的。
不是说我们要好战,而是要有足够的底气,站在那里,让那些乱吠的,知道咱们不是好惹的。
这种时候,更要展示出咱们的大国风范,不仅是在经济上,军事上,更是在文化,外交上,给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
这次"两会"上的这种表态转变,是对过去策略的一种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道路的明确指引。
它告诉我们,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不能再有半点犹豫,必须要有更加坚定的态度和更加果敢的行动。
所以,这不仅仅是"两会"上的一次表态,这是一个时代的宣言,是对未来的一种宣誓。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信念坚定,策略得当,行动果敢,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和平,和平仍然是我们追求的最高价值。
但是,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目标面前,需要的是坚定的意志、明确的态度和果敢的行动。
这种转变,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每一个同胞心中不变的信念。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