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3条线”被突破后,大陆涉台表述重大变化,赖清德要慌了?


在这场如同戏剧般的对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现实版的“海上冷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大陆与台当局。
大陆的渔船,它们居然神通广大到能直接开进苗栗外海,还踏入所谓的“领海”六海里区域。
更离谱的是,这些大陆渔船不仅仅是来兜个圈儿,它们还把台渔民的地笼和渔网全给拆了带走。
岛内的反应自然是火冒三丈,这事儿不仅触碰到了民生的痛点,更像是在挑战台当局的底线。
大家都在骂,说咱们的“海巡署”是怎么回事儿,“中线”、“领海线”三道防线都被突破了,反应比蜗牛还慢!
还有人拿天气说事儿,说风大浪大的不敢出海拦截。
这不,直接让海巡署成了众矢之的。
国民党立委吴宗宪提出的几种情境:
大陆渔船进入台经济海域、无法辨别的无人机进入台“领空”、大陆高空气球进入台“领空”、大陆战机进入台“防空识别区”,
无一不是在考验着“第一击”策略的适用边界。

由此,那位“防长”邱正国,也是戏剧性的,声称自己提心吊胆,夜夜失眠,生怕两岸这点小摩擦就能引发大乱。
看到这里,都想笑,不是嘲笑他的无奈,而是觉得这局面荒诞。
邱正国提出的“第一击”策略,提出的“只要大陆舰机越过‘界线’。
台军就会发动‘第一击’进行反制”这一策略,乍一听来似乎是充满了决心和勇气的表态。
然而,这种表态下隐藏的是一层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邱正国对这些条件的回应,即这些情况都不符合触发“第一击”的条件,
反映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策略的应用将极其谨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辨认、警告等程序。

而当大陆在台海问题上的表述发生变化时,台独分子的紧张情绪就像被踩到了尾巴的猫,既惊慌失措又跃跃欲试。
这种紧张,不仅来源于对大陆决心的恐惧,也源于内心深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大陆的“坚决打击‘独’促统”宣言,犹如晴天霹雳,让台当局内部人士开始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本质。
而台军关于“第一击”的态度就像是一场闹剧,情节充满了悬念却又不乏喜剧色彩。
台副“防长”柏鸿辉的表态,宛如老船长面对狂风巨浪时的那份谨慎,既想扬帆远航,又怕一不小心就会触礁沉船。
他们的这种“既想打又怕疼”的矛盾心理,不仅反映了台军的战略纠结,也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或许在等待某种奇迹的发生,就像等待海面上突然出现的那道光,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这道光更像是远处灯塔的警告——危险就在前方。
尤其是针对赖清德这样的“台独”标志性人物,大陆的态度显得尤为针对性和严峻。
在这种背景下,“打独”成了大陆对台策略中的一个明显焦点。
这不仅仅是对赖清德个人的警告,也是对所有鼓吹“台独”思想者的震慑。

民进党当局在这一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答案显而易见。从推动“台独”政策到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支持,民进党的行为无疑加剧了两岸紧张。
然而,面对大陆的强硬态度和军事压力,民进党的这些努力似乎像是在对抗潮流,其结果可能只会是徒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