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耕上海40余年,后官至正国级,活到了69岁,逝世后葬在八宝山


这位干部在沪地埋头苦干了40年,在多个部门任过要职,毫不客气地说,没有人比他更爱上海,更没有人比他更懂如何建设上海,他亲眼见证着这个黄浦江口的城市由平凡走向繁荣,一跃成为华东地区的璀璨明星,让全世界瞩目,他的名字叫黄菊。

黄菊是上海本地人,他出生的时候,日寇刚刚占据上海不久,正在进行高压统治,流血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父母担心受到侵略者的迫害,干脆带着他躲到浙江去生活。7岁那年,他进入学堂学习,青年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建国后,他又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全国众学子中的佼佼者。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某工厂工作。
在这里,黄菊并没有摆知识分子的架子,他虚心与老工人一起奋战,将所学知识灵活实践于生产中,因为表现出色,屡次受到厂领导的嘉奖。不久之后,他成功研制出了一套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流水线作业效率,同时编写了一本极具实用性的工作手册,优化了作业流程,让工厂的产能再上一个台阶。厂领导自然不会埋没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很快便将他提拔为工程师,并把他推举为先进工作者,号召全厂向他学习。

动荡时期,在外界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他联合厂领导,致力于稳定厂内局势,狠抓生产。不久之后,他受到牵连,一度被革职。但他并未因此沉沦,他始终保持着向上的态度,他坚信党组织一定会为他正名,公道自在人心!1977年,他获得平反,出任副厂长,次年改任厂长,80年代初期,他曾被派往国外先进企业考察,学习相关管理经验,充实自身,锤炼个人素质。
1982年,黄菊进入体制内任职,主管轻工业生产与发展,次年,他担任市委常委,1991年,他因功升迁为上海市长,1994年,他众望所归,出任上海的一把手。当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吹绿了广东,上海的发展虽然也有起色,但终究赶不上时代的列车,早在1992年,邓公在上海视察的时候,就专门召见黄菊,提示他要把握机遇,将上海打造成面向世界的金融商业中心,同时,邓公还嘱咐他,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胆一些,要敢于“吃螃蟹”,畏首畏尾没有担当可不行。

在邓公的鼓励下,黄菊信心大增,他再无顾虑,开始大步向改革的深水区迈进。当然,改革是需要资金的,可上海市委暂时拿不出这么多钱,黄菊便找到香港的发展公司,提议出让部分土地的开发权,换取一笔投资。发展公司在评估了上海商业价值之后,爽快地向沪地融资近7000万美元。
黄用这笔钱进行棚户区改造、商业中心改建等,同时出台诸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沪地。不出1年,上海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增长势头强劲,GDP翻了一倍多。各地的才俊受到吸引,纷纷来到沪地谋生计,上海的常住人口随之越来越多,交通逐渐变得拥挤起来,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工作。

黄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对一些车流量、人流量比较大的干道进行扩建,由4车道改为6车道。为了尽量缩小施工范围,他开几次工作会研讨施工方案,要求“动作要快”、“动迁量要小”,绝对不允许拖沓延误,耽搁上海哪怕一分钟的发展时间。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松城市绿化,为了给居民们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他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公园、铺设绿化带,让上海从钢筋混凝土中解放出来,处处鸟语花香。他一共在上海工作了40年,将这里从一个市打造成世界大都会,闻名全球。2002年,他被调到北京,出任正国级高官,不久后因病进入半隐退状态,逐渐淡出大众视线。2007年,在与病魔抗争了十几个月后,他溘然长逝,时年69岁,他的骨灰先是埋葬在八宝山,后来又迁葬上海,守望在滔滔黄浦江边。

黄菊的一生与上海牢牢绑定,他生于此处,长大后又在此处工作,靠着夜以继日的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超级城市,繁荣而安定,为沪地的人民带来了海量的福利,让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去世之后,他又魂归此处,守护着这片挥洒了40年汗水的土地,这份浓情令人感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