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受毛主席赏识,差点取代周总理的职务,最后为何移出八宝山?


每一位领导担任重要工作岗位,不仅仅看的是资历、能力,更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党性,从党的成立到后来的建国发展,党内不缺少领导人才,周总理能够深受人民爱戴,是他高尚的品德、睿智的才华和忠贞不渝的党性感动了几代人。鲜为人知的是曾经有位被毛主席称为“柯老”之人,差点取代了周总理,这位重要人物是谁呢?

1958年南宁会议上,党内的领导人在此研讨建设新中国的发展方向,有一篇关于如何建设发展上海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毛主席直接用这篇文章举例,问周总理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要知道,周总理是一直跟随毛主席一路革命走过来的老战友、老搭档,配合非常默契,周总理的能力也有目共睹,但在此时听到毛主席这样问话,一时间让周总理感到自愧对不如,曾经怀疑自己能否再继续胜任总理一职。
周总理也是参加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对党和国家的付出,中央书记处再清楚不过,认为周总理完全可以胜任此职。这位能让周总理产生辞职想法的人,就是被毛主席称作“柯老”的柯庆施。不要以为带个“老”字就是年长之人,其实他比毛主席岁数还要小,毛主席这样称呼他,就是欣赏他所写的文章,用“老”字代表他学问之高深。

柯庆施确实是一位有才华之人,出身也非常有背景,父亲是李鸿章的管家。李鸿章身份贵重显赫,其管家接触的人也都是上层社会之人,相比于普通的百姓,柯庆施自幼就受到素质极高的家教。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再加上他头脑聪明,1920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社,这一年他18岁,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成为了早期接触进步思想的青年。
柯庆施成为了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代表,1922年到苏联参加共产党国际会议,他有幸和列宁握了手,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才华横溢又精通外语,成为党内早期的领导者之一,历任政治部主任、统战副部长、南京副市长等要职,相比之下,他在战争时期的表现不如周总理出彩,但是在建国后却成为了他大放异彩的时期。

建国后柯庆施被任命江苏省委书记,那个时期领导岗位调动比较频繁,毕竟刚刚建国,很多部门都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很多重要领导人的岗位也随之更换,当陈老总被调离上海后,柯庆施拿过了接力棒,成为了上海市委书记。都知道上海在过去和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都市,柯庆施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显然中央领导已经认可了他的工作能力。
之后柯庆施凭借着几篇出彩的文章和到了毛主席的赏识,上海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增长实现了稳定发展,可见他还是具备较高领导能力之人,这也是毛主席称他为“柯老”的原因之一。有了毛主席这样的高度肯定,他在上海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他凭借着审时度势的感觉与江青走得非常近,在他的帮助下为阴谋集团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柯庆施洞察能力很强,知道如何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威信,1959年彭老总对当前的一些情况提出有不足之处时,柯庆施成为了“批判”彭老总的“主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经常“标新立异”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口号而成为推广全国的言词,同时他的心腹张春桥也成为了阴谋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他的地位在当时可以说是风光一时。
1965年时,这位差点取代周总理的积极骨干被任命副总理,本应该再创辉煌战果时,他因病离世,担任副总理仅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位老革命在去世后按照规制被葬入了八宝山。1988年时他的骨灰又移出了八宝山,原来他的遗愿是想把自己的骨灰葬在家乡,时隔二十多年后,他的女儿上交了骨灰移出八宝山的申请,经过中央批准后才同意了这个要求。

柯庆施的一生很难给他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作为早期的党内领导人,与其他革命同志一起渡过了艰苦的岁月,他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建国后施展出来的才华与能力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政绩。但是后来的政治觉悟上过于极端,使一些优秀的革命家、老将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只能说人无完人,用邓公的话来讲:解放思想,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历史发生的事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