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在近代历经数次大战,产业凋敝,民不聊生,经济发展一度停滞。多亏了这位干部力挽狂澜,他主政江苏时,统筹一切资源拉经济,同时推动工、农业发展,让苏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老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就是彭冲。
彭冲19岁那年参加革命,那时正是土地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中央红军遭受重创,离开南方,向北转移。反动派腾出手来,开始“围剿”留在湘赣闽地区的红军余部,大量战士被打死打伤,各县区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党员干部通通转入地下活动,以免遭受到打击报复。
彭冲也不例外,他隐姓埋名进入一个剧团中,四处巡演,在台前幕后悄悄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直至1937年,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彭冲方才结束东躲西藏的生活,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联合其他同志在漳州建立左翼团体,广泛发动老百姓,从事后勤工作,支援新四军对抗日寇。
1939年,彭冲被调到新四军2支队,负责政工工作。当年3月,蒋介石按捺不住搞摩擦的心,授意驻扎在皖南的国民党军主动进犯新四军根据地。彭冲察觉到危险之后,立即带领一个连的战士去阻击国民党军,并向主力部队发出预警。
主力部队很快便赶过来支援彭冲,一举击溃国民党军,同时向安徽国民政府发出质询函,警告他们收起异心,不要破坏抗战大业。1942年,彭冲奉命率军赶往宝应,此处的伪军队长是被迫投靠日本人的,他的心中尚怀有一些良知和理智。彭冲在派人探了他的口风后,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去和他见面,劝告他脱离敌营,高举义旗反抗日寇,为救亡图存尽一份绵薄之力。对方最终被彭冲说动,率领部下投奔新四军。
1946年,彭冲被编入华野,他曾配合粟裕在苏中打了好几场胜仗,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后又前往山东,参加了涟水、莱芜等战役,为解放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彭冲出任了福建省委秘书长,后又被调往江苏。
彭冲在江苏上任后对工业、农业两手抓,一方面要保证农业产出,让苏地的人民吃上饱饭的同时,还要支援其他困难省市,另一方面要推动工业发展,让其担负起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除此之外,彭冲在任期内还干了一件大事:修南京长江大桥。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建议在南京修一座大桥连通长江两岸。但因当时国内技术不成熟,且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无法集中力量施工,便一直耽搁了下来。直至上世纪60年代,才有人大代表重新将此事提上议程,毛爷爷与周总理在经过认真考虑之后,批准动工修建南京长江大桥。
这一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彭冲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的肩膀上,他们分工合作,彭冲主政,负责动员工地周围的百姓搬迁,筹集钢铁、水泥材料。许世友主军,负责调集工程兵进行施工。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彭冲忙得是不可开交,白天处理各种杂事,晚上还要熬夜看报告和施工图纸,每天只能睡不到5个小时。遇上工地人手短缺的时候,彭冲干脆挽起袖子来,跟战士们一同劳动。经过数万人的努力,在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竣工,并通过检验正式通车。
1976年,彭冲被调往上海出任市委书记。当时党中央已经开始拨乱反正,但动荡并未因此结束,上海还有大量不安分子和团体在“煽风点火”。彭冲对这些人绝不姑息,联合公安、解放军抓捕了他们,一举结束了上海的混乱状态,使沪地的生活生产秩序重回正轨,与此同时,他牵头将好几个部门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宝钢集团,提高了钢铁产能,改变了中国重工业发展的格局。1978年,彭冲回到中央工作,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因为身体有恙,主动申请离休,2010年于北京离世,时年96岁。
彭冲先后主政两地,在动荡时期力挽狂澜,稳住了苏沪的局势,避免负面影响在华东地区进一步扩散。在人心惶惶、社会混乱的情况下,他与许世友排除万难,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造福人民和企业,也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的体制优势。彭冲是人民的好干部,是党员们的好榜样,让我们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