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失去了最后一道防御屏障——长江,再也无法阻挡解放军南下。但蒋介石并不死心,他想要对一些大城市进行重点防守,做垂死挣扎,上海作为当时全中国的经济中心,自然备受蒋介石重视,他派出了爱将汤恩伯率20余万人驻守此处,同时要求英美在国际舆论上向中共施压,替自己争取转圜之地。
除此之外,蒋介石为了鼓舞士气,还亲自到沪地一线视察,慰问国民党官兵,还把自己儿子蒋纬国的装甲部队调过来支援作战。在与汤恩伯的单独会面中,蒋介石明确要求他必须要在上海坚持6个月,届时自己会在广东、湖南等地募集数十万大军,向北反扑,与解放军再较高下。汤恩伯也是当场立下豪言,称自己一定会完成任务。
汤恩伯在一众国民党将领中算是稍有才能的,他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功底十分扎实,临阵指挥能力也可圈可点。在1937年到1942年间,他曾率部多次击溃日寇,接连受到国府的通令嘉奖。但自1942年后,他的心气逐渐消弭,从一个铁血军人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官僚,贪污腐败,四处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解放战争时,汤恩伯在山东与解放军交锋数十次,未尝取得一胜,威名早已扫地,让他来守上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真正能打的将领要么战死,要么已经进功德林了,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蒋介石离开上海之后,汤恩伯立即召集各部队将领,开会部署防务,并广修战壕和防御工事,囤积粮食和弹药,做好了长久坚守的准备。
毛爷爷对于解放上海的军事行动也非常关注,他特别叮嘱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将军,务必要让广大解放军官兵严守纪律,作战中不许侵扰无辜的百姓,要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同时又督促周总理尽快成立一个行政班子,在解放上海之后,立即展开战后重建工作,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人心,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949年5月10日,粟裕经过长久的准备,对上海发动了攻势。29、28军为先锋部队,抢占吴淞、嘉兴两地,并派遣炮兵部队进驻黄浦江边,轰击停泊在海上的敌舰,将其逼走,彻底断绝上海守军的后勤补给与后退之路,给它来一个“瓮中捉鳖”。
5月19日,上海外围阵地已经悉数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残军龟缩于市区之内,依托各类钢筋混凝土建筑继续负隅顽抗。解放军见招拆招,将部队分散,以连排为单位,向市区内渗透进攻,与敌人展开逐屋、逐街的争夺。经过艰苦的奋战,至25日,解放军已经占据上海大部分市区,并切断了国民党残军的后退之路。
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见大势已去,便率部起义,投向共产主义阵营,汤恩伯则只身逃走。至此,上海解放,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新华社闻讯后,立即撰写了一篇通讯稿,向全国通报这一喜讯,标题为“庆祝上海解放的伟大胜利”。
毛爷爷在审阅了稿子之后,提笔删去了6个字,改为“祝上海解放”,简洁明了的表达了核心信息,彰显出中共中央的大气、利落。这也向外界表明,解放上海对于解放军来说并非“伟大的胜利”,而是随手为之的秋风扫落叶式行动,暗示了解放军强悍不可战胜,消灭国民党军势在必行!
随后,提前组织好的行政班子入驻上海,接管城中大小事务。英美虽然在二战之后将上海所有租界都归还给中国,但其残余势力仍未完全退出,一直活跃于经济、政治领域,严重干扰了沪地的发展。党中央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因此特派陈老总去上海解决这一问题。陈老总通过经济上的制裁以及政治上的施压,最终将帝国主义分子全部赶了出去,使上海完全归于人民政府的管辖之下。
上海战役的胜利,预示着共产党不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已经完全压过国民党,国民党的统治根基已经摇摇欲坠,再也无法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至于蒋介石所说“反扑”,完全是痴人说梦,他的失败早已注定,再无可逆之法。而解放军的胜利,不仅仅是战略的成功,亦是人民的选择,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