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为何选择了江总书记?1994年视察上海时,邓公才讲出其中缘由


邓公在接领国家大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脱贫致富;做的第二件事是选择接班人,让人民政权实现良性循环,避免出现“老人政治”的问题,那么,邓公为何会在一众党内才俊中选择江总书记作为下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呢?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76年,党中央粉碎动荡后,马上着手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将一些老同志安排回重要岗位任职,以求尽快让国家恢复正常的运转。当是时,党、政、军的高层几乎全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干部都在中、基层,迟迟得不到锻炼,这预示着人民政权有了“老龄化”的趋向,未来很有可能发生“人才断崖”的极端情况,届时必然会影响国家发展。
苏联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老人政治”会导致什么结果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邓公对此痛心疾首,他在80年代初接管人民政权后,立即决定在党、政、军三个系统内部进行一次大整顿,除了裁撤人员编制,减少冗余之外,还呼吁老同志们主动离休,将关键位置让出来给年轻人。

当然,邓公也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执行此政策,按照他的预想,所有厅级以上的部门,一把手还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副职则交给2至3个年轻人,形成“老带新”的局面,这样能快速培养年轻人,为人民政权未来储备更多可用之材。
1980年,邓公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时候,曾当着大家的面直言国家当下最急迫的问题就是选接班人,邓公直言,中央委员完全可以由5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人大代表也是,如果有一天,人民大会堂里坐的高干有一半是20、30岁的青年才俊,那证明中国已经发展的很好了,人才多如天上的繁星。

陈云同志在和邓公私下会谈的时候,曾问过邓公该怎么样选下一届领导班子,邓公表示,党中央应当大胆任用年轻人,接受年轻人,不要怕年轻人犯错误,谁这一生还没犯过错误呢?知错能改就是一种进步。邓公说这些话并非是空谈,他本人以身作则,在80年代中期为人民政权选好了未来的领导人,正是江总书记。
江总书记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信仰绝对忠诚。建国后,他被调到上海某工厂工作,从基层一路升迁到厂长的位置上,期间积累了许多基层行政经验。后来他前往苏联深造,接触到了许多最前沿的机械科学知识,回国后又在科研单位任职,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80年代时,他被调到中央工作,1982年当选中央委员,3年后被安排到上海担任市委高干,全权主持沪地的建设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搭档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朱镕基总理,两人通力合作,将十里洋场打造成了华中的经济中心,经济体量甚至一度与北京持平。1987年,他进入政治局担任委员,2年后,邓公正式引退,他接过国家行政大权,成为人民政权新一代“掌舵人”。

其实,对于邓公为什么选江总书记当接班人,党内一直都是有质疑声音的,毕竟同时期的青年才俊有很多,能力出众、资历深者比比皆是。但邓公一直都没有正面回应过此事,直到1994年,邓公最后一次南巡到上海的时候,才说出了垂青江总书记的原因,江总书记能将沪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必定也能将整个国家治理的欣欣向荣,他的大局观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
不得不说,邓公的眼光是很毒辣的,江总书记果然不负厚望,上任后继续执行改革政策,并且极力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与国际接轨,通过交换资源活跃经济。中国的发展势头由此越来越迅猛,红利滚滚而来,惠及亿万老百姓,让大家过上了安宁、美满的生活。

邓公的目光看得长远,他以苏联为鉴,坚决推行干部年轻化政策,让人民政权永远保持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人才储备始终饱满,绝对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足够应对一切的危机。江总书记继承了邓公的意志,也极力倡导年轻化的战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锻炼,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行政运转更加高效、便捷!
到顶部